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玉米临储取消“北粮南运”,或激活“一池春水”

时间:2016-09-30 12:0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东北地区新粮上市在即,国家已经明确将不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此前多年的临储定价、敞开收购的格局改变,失去临储底价支撑以及最大收购主体的玉米市场,将面临市

东北地区新粮上市在即,国家已经明确将不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此前多年的临储定价、敞开收购的格局改变,失去临储底价支撑以及最大收购主体的玉米市场,将面临“市场定价”下更大波动和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东北地区“卖粮难”可能会成为常态化问题,而着力搞活“北粮南运”贸易,则是解决“卖粮难”的关键所在。

玉米过剩在东北,东北过剩属龙江

2015/2016年度,东北四省区临储玉米收购总量达到1.25亿吨,其中黑龙江一省的收购量就达到4697万吨。

截至目前,临储竞价交易成交量和一次性储备轮换出库量合计在4100万吨左右,全年玉米结余量超过8000万吨。而市场认为,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在5300万吨左右,本省消费量在1200万~1250万吨之间,年度结余量在4000万吨左右,占到全国结余总量的50%左右。

由于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运距远、运费高,且运力不足,导致黑龙江玉米用不完、运不出、卖不掉。大量玉米过剩集中在黑龙江地区,势必导致黑龙江地区农民“卖粮难”要明显“难”于其他地区。

从总量结构来看,华北产区玉米市场化程度高,自给自足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西北产区粮价优势明显,靠近西南销区,加上本地产量有限,结余量不高,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卖粮难”问题。而东北产区不同省份玉米供需形势也有较大差别,辽宁和吉林地区玉米质量相对较好,到港口运距短,外运相对容易,且深加工产能集中,饲料养殖北移带来的消费增量,加上临储一次性轮换2000万吨的补库,吉林和辽宁地区的过剩压力要明显低于黑龙江地区。因此,如何解决黑龙江玉米过剩问题,是解决当前国内玉米过剩的首要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大

2016/2017年度玉米市场过剩压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尤其是春节后,随着气温升高,东北地区“地趴粮”等存储条件偏差的玉米面临霉变上升、粮质下降的风险,加上农民从“临储收购、高粮价”时代过渡到“市场收购、低粮价”时代,逐渐被迫接受粮价下跌局面,集中售粮压力加大,市场需求能力与短期大量售粮难以匹配,很可能导致“卖粮难”问题。

粮食卖不出去,比粮价下跌影响更大

“价补分离”之后,中央财政已经拨付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东北四省区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折合每亩补贴应当在130170元之间,折合每吨当在246344元之间。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加上生产者补贴加农业直补、良种补贴等,自有耕地最高补贴能达到750/吨,因此,自有耕地种植者大幅亏损的可能性较小。而租地种植户仅租金成本每亩地平均都在400元左右,在“市场定价”的第一年,这部分种植户可能将承受较大损失。

整体来看,由于东北地区玉米过 剩严重,缺失政策性收储主体后,粮价下跌是必然趋势,多数市场主体已经了解粮价下跌的风险。但市场主体购销能力难以匹配如此巨大的售粮压力,“有价无市”、想卖粮食而卖不出去才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风险。

贸易主体主动出击,市场化活力逐渐恢复

“市场定价”之后,贸易主体依赖临储收购赚取稳定而且巨大价差收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将考验经营主体的购销能力,用粮企业议价能力显著增强。在这种形势之下,各主体关注市场、搞活贸易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今年地方政府尤其是产粮大县相关部门带队调研玉米供需状况、“北粮南运”等明显增加。往年只收购农民粮食送交临储的贸易企业,也开始在港口设立分公司,寻找贸易伙伴。市场化活力在逐渐恢复,这是搞好“市场定价”的重要环节。

实现供给侧改革,平衡种植收益是关键

从历史来看,不合理的价差结构会导致种植结构走向畸形。要调整农户种植结构,实现玉米供给侧改革,平衡不同粮食品种的种植收益最为关键。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收益要同大豆平衡,这样使得农户多种植大豆,少种玉米,同时也能减少大豆进口,相当于将国内玉米过剩的压力转移到国际市场。以大豆目标价格4800/吨,东北地区玉米单产6.66/公顷、大豆单产1.78/公顷简单核算,玉米价格为1280/吨左右时,大豆和玉米种植收益大致持平。加上农户种植玉米比大豆省工省力,玉米价格则要降至1200/吨以下的水平,才能有效促进农户改变种植结构。(粮油市场报 张志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