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日本“越光”大米—— 泗洪大米何以如此自信 德国的牛奶、美国的开心果、法国的葡萄酒……近年来,海外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前不久,中国游客甚至掀起了抢购日本大米的热潮,每公斤300元的高价也在所不惜。难道国外的农产品就一定比国内的好?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强势竞争,国内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又有怎样的思考?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日前走进江苏省产粮大县泗洪县做了调查采访。 大米是泗洪县的一张“名片”。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泗洪县79万亩水稻全部获无公害稻米认证,获绿色稻米认证68万亩,获有机稻米认证0.5万亩,实现订单种植面积70万亩。全县拥有稻米加工企业54家,大米注册商标46个,稻米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 “日本有‘越光’,泗洪有‘蟹园’。PK‘越光’,‘蟹园’底气十足!”坐落在泗洪县境内的苏北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冬冬尤以自己公司出产的“蟹园牌”大米自豪。“我们的大米品种是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选育的‘宁9108’,不但抗病性强,而且做出的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享有‘江苏最好吃的大米’的美誉。”赵冬冬说。 王才林专攻水稻品种选育与栽培二十年,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粮食科研项目。据介绍,“宁9108”堪称“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并非浪得虚名。蟹园大米脱胎于“南粳9108”,在近几年举办的几次全国优质食味品质大米评比中,“南粳9108”多次夺得全国金奖大米称号,口感超过了被定为参照品种的日本“越光”大米,其它各项技术指标不相上下。 不仅是“宁9108”,泗洪县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武棱粳1号”、“武育粳3号”、“武运粳21”等都已成为泗洪水稻品种的“主力军”。除品种优势外,良好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模式也是泗洪大米敢于“叫板”日本“越光”大米的重要“砝码”。泗洪县坐拥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40%的水面,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示范县。 县农委主任卜家民介绍说,早在10多年前,县里就建成了“稻蟹共作”和“稻鸭共作”示范区,近几年来,全县进一步严把农资投入品关,坚决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全面普及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努力提高稻田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正打造国内最大的有机稻米种植基地,计划投资10亿元,面积10万亩,基地将全面实行机械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全面建成后年产值达10亿元。 2010年,“泗洪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组对泗洪大米给出了“堪称米中精品”的高度评价。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泗洪大米的价格大部分在每斤几元钱到十几元钱之间,最高售价每斤不到30元,价格上与中国游客抢购的日本大米相差甚远,且出口量很少。对此,赵冬冬认为,中国像泗洪大米一样的好米还有很多,但好米之所以卖不出好价,主要还是品牌建设的问题。“要把金杯、银杯变成老百姓口碑,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上、营销策略上做大量的革新工作。”赵冬冬说,卖高价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要做的是,生产让国人都吃得起的优质大米,创出能跟日本“越光”大米相媲美的“泗洪大米”品牌,行动上他们也有了具体的计划。 提高泗洪大米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泗洪县委、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县农委主任卜家民说,为了保证泗洪大米的市场品质,县里组建了“泗洪稻米协会”,会员由泗洪县境内稻米生产、加工的企业或自然人组成。所有会员必须具有三个条件方可经营销售泗洪大米,一是有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二是有绿色农产品或有机食品认证书;三是有配套的大米色选、抛光等先进加工设备。换言之,目前进入市场销售的泗洪大米,必须是优质稻米品种,且最低产品档次为绿色食品。此外,县里每年都要组织全县知名大米生产企业参加大量的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推荐会,鼓励它们到外地开设直营店和建设网上销售平台,目前,全县稻米外销率已达65%以上。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与生命,品牌是质量的外延与形象,二者互促互进,我们有信心通过一系列的质量建设和品牌提升工程,将泗洪大米打造得更优质、更知名、更‘洋气’!”卜家民说。 “洋货”进来的背后是企业在角逐—— 加快培育我们的“国际范”企业 近年来,大量“洋货”农产品的到来,对我国相关农业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表面上看是国内、国外农产品在品种、品质、价格等环节上的竞争,深层上看则是一批跨国农业企业在背后作推手。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壮大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实力,如何孵化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并最终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 企业一头连基地连农民、一头连市场,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拓路先锋,企业的实力就是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培育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更要培育国际级的龙头企业。 跨国公司由“销售商”变身“农场主” 近年来,以欧美为首的大型跨国公司,如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的进入,一方面拉动农业投资增加、优化国内农业产业,促使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发展接轨;但另一方面也易对我国部分农业产业形成垄断,对本土企业造成冲击,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跨国公司已开始转变在中国投资的战略,由原来集中于农产品加工领域、销售环节,向农业生产、农业投入领域发展。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投资出现新动向,由‘销售商’变身‘农场主’,开始涉足农产品上游生产环节。”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身利说。 “从外资布局来看,东部地区农业利用外资协议额占全国很大比重,仅广东、福建、山东三省农业外商投资协议金额就占了全国近70%。”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说。 理性看待跨国公司带来的正负效应 在与跨国农业公司的竞争中,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学习和技术革新,缩短了与跨国企业间的差距;跨国公司对中国雇员、供应商、农民等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素质。 现代农业要想实现突破性进展,借助先进力量或是成熟模式来引导带动是必要的。台湾知名的饲料与肉类加工企业大成长城公司在东北投资设厂,现为大成东北亚公司,员工达1万多人,已经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农畜公司,带动了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创汇。 “在看到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要对不利影响保持高度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我国农业领域存在企业弱小和过度竞争等弊端,跨国农业公司进入和企业并购,导致原来的市场结构被打破,容易产生市场垄断效应。 在油脂加工行业,我国成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年加工能力已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有专家测算,我国大豆每年进口量应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超过这个量,每增加100万吨,就会有130万农民放弃大豆种植。 抗衡跨国公司还需自身硬 “今后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争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展与创新部经理陈翔说,要把国有资本向涉及国家食品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集中,加强国内农业企业间的联合重组,组建一批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 北京惠农兴业农业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德徽说,应加强对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使外资引进与国家农业食品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充分释放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确定外商投资的开放重点和次序,细化农业领域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指导目录。 此外,建立外资企业在国内农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重点监控跨国公司并购国内农业流通加工龙头企业的动向。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禁止导致收购方产生或强化市场垄断地位的并购行为;对目前已被跨国公司控制的行业,应从国家战略利益角度进行行业管制,以确保我国农业产业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