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深圳、香港和新加坡这三座城市展示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的经济总量一直高于新加坡,人均GDP不相上下,并立于“亚洲四小龙”之列。那个时候,深圳还是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然而,变化悄然而至。2003年新加坡人均GDP超过香港,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新加坡经济总量首次超过香港;2016年,深圳的经济总量也有望超过香港。 那么,这三个城市经济格局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中金报告称,香港制造业空心化、过度依赖服务业是经济发展落后的直接原因。制造业对于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腾飞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十多年来两个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却南辕北辙:
房地产和制造业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香港、新加坡和深圳这三个城市中,这两个产业发展路径却非常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金报告称,房地产成为经济命脉的风险。房地产在这三个经济体中的地位都很重要,但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却迥异。比如,新加坡的房地产业不仅是经济支柱之一,而且很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香港的房地产业把控了经济命脉,政府收入对地产依赖度极高,居民购房的承受能力却极低。深圳的新增建设用地有限,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并不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很重要。
最后,中金报告称,有雄心、有权威、敢作为的政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最早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深圳市政府的一贯政策,政府的作用毋庸赘言。香港和新加坡更有可比性,像是“极”与“极”的碰撞。香港奉行自由主义,采用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而强势政府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新加坡国会中的反对党难以形成抗衡力量,行政当局的各种决策能够很快获得立法机构通过并迅速实施;而香港各党派实力均衡,“拉布”时有发生。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新加坡为社会发展做出的开支更大;在财政盈余的管理上,新加坡的风险偏好更高,回报也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