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时间:2016-02-25 12:20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288.2亿斤,实现了全国粮食“十二连增”。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也在持续增加。于是出现国内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

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288.2亿斤,实现了全国粮食“十二连增”。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也在持续增加。于是出现国内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情况。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从实际工作来看,粮食情况变数大、变化快,“去库存”处理也相对容易。所谓粮食“去库存”,是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粮食品种的调整,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以便更好地解决粮食安全这一中国永恒的课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的有关论述,对我国粮食安全又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粮价下跌与粮食安全等,是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面对的新三题。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近些年来由于价格信号的引导,我国粮食进口不断激增。2015年粮食进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口不断激增容易导致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大跌。为何会出现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非正常情况?为何产量大增还大量进口粮食?首先是因为近年来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对我国粮价产生了冲击,许多消费者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进口粮食,而不愿购买价格较高的国内粮食。其次,国家对农业投入相对有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高使我国粮食缺乏国际竞争力。再次,粮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如大豆的缺口大,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过量的粮食进口势必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由粮食安全进而危及国家战略安全。日韩等国小而富,单靠进口也可解决粮食问题,但他们却以高价格等多种政策致富粮农,立足于自己解决,可见他们也有防范意识。我们国家这么大,更须立足于自己。“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创新粮食生产方式、改善粮食供求结构、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抵御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正确把握粮食进口数量、规模和频率,协调好“粮食进口”与“粮食库存”的关系,避免盲目大量进口粮食人为造成大量库存,立足国内、适当进口,以长远眼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食品安全不但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乃至生命,关系到国家、政府的管理形象,也关系到粮食安全本身。从大粮食观的意义上可说,没有食品安全就算不上真正的粮食安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一号文件最近对食品安全的论述,都特别强调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因此,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自2015年入秋以来,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价格普遍下降15%—20%,最高跌幅达30%,出现了“粮食丰收,粮价大跌,农民收入直线下降”的反常情况。“谷贱伤农”,低收入农民雪上加霜,很多粮农为此忧心如焚。粮食虽不值钱,但用于粮食种植的种子、农药、化肥及灌溉等成本却仍在增加。种粮得不偿失,肯定会使一些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极有可能导致弃置耕地加剧、良田抛荒及粮田流转改作他用等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在1985—1988年和2000—2003年两度出现过粮食产量的四年徘徊,2003年的粮产甚至倒退了十余年。总结教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种粮收入低,农民无积极性,粮田抛荒或改作他用。因此,多年未曾出现的类似2015年国内粮价的失衡情况,很难说不会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又一新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为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安定粮农的生产情绪而不致影响到2016年的粮食安全。

面对粮食安全新的课题和考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提出粮食“去库存”的同时,特别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应该说,这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智慧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责任担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