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无与伦比的人口、举世无双的巨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并具持续性的国情,都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大粮商将成为国际大粮商。 中国大粮商的崛起,必将改变中国粮食市场的“战国”格局。一个以大粮商为主导,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并存的局面,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柱。 牢固的战略储备“心里不慌” 作为人口大国,保障十多亿人民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的存粮意识都在不断减弱。城镇居民的家中存粮,不过5—10公斤;农村居民家中存粮,绝大多数由过去人均400公斤,锐减到现在的200公斤左右。有些地方没有喂养家畜家禽的农民,甚至连一粒粮食也不留。 城乡人民家中存粮的减少,在国家粮食生产发展,国际粮食供应相对充裕的时期,可以平安无忧。但是,在国家粮食生产减产,国际粮食供求紧张时期,就会出现以往不存有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缺粮主要是城镇居民。蜂拥而至抢购粮食的,基本上是城镇人口。而将来如果缺粮,不但城镇人口接踵而至,农村人口也将川流不息。 保证城乡人民的粮食供给,中国储备粮企业当之无愧。如今的中储粮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体量最大的政策性粮食企业集团。2014年,中储粮购销粮食达到2.6亿吨,管理粮食占到全社会库存的70%,仓容罐容9000万吨,资产7000多亿元。 经过十七年多的发展,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所属的分公司、直属库、代储网点覆盖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城镇和农村。粮食收购资金银行敞开供应,粮食收购费用、保管费用、轮换费用、利息等国家财政如数及时支付、补贴,为国家储备粮的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运用先进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的举措,使中储粮成为全国粮食行业最好的标兵,粮食的品质、服务都做到最好,以好粮好价引领中储粮发展。 中储粮建立完善管用的监督风控体系,确保粮安、人安、钱安。 一系列非常措施的实施,确保了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调得动、用得上。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甚至战争,时刻保障国民的粮食供应。 雄厚的企业实力“挡风遮雨”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粮食贸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掌控世界粮食贸易的ABCD(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四大粮商,在全球呼风唤雨。无论是粮食主产国,还是缺粮的国家,都无一幸免地被他们玩得团团转。 业内专业人士称,四大跨国粮商常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 目前,全球前十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九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直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在市场几乎每一个层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四大粮商在农产品领域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目的国站稳脚跟,就利用资本优势迅速破坏该国原有的经营链条,使之由自成体系变为依附于四大粮商的一个“细胞”:种子要用ABCD的,否则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化肥农药要用ABCD的,否则伺候不好作物。在一些国家,ABCD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使之产生更多依赖性,种ABCD的作物,有人提供资金,有人负责收购,这样一来,其他本土企业自然很难应付。 不仅如此,一旦出现粮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ABCD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平衡盈亏,甚至反过来顺势打击竞争对手,这更让大批中小粮油企业破产。中国大豆和植物油市场就是以这种方式被跨国粮商攻陷的。 四大粮商控制我国油脂市场话语权后,引起国家有关方面和社会粮商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非常规措施。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十三五”规划确立的三大发展目标中,第一个就是打造全产业链的国际化大粮商。目前,中粮大规模的国际并购基本完成,国外资本已超过国内资本,占到52%,国际化战略开局良好。集团总资产超过4500亿元,居全球四大粮商之首。 为了跻身真正的国际大粮商,拥有国际竞争力和掌握全球市场定价权,今后5年,中粮将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优化全球布局、提升资源掌控能力和创利能力,加快国际化步伐,增强综合竞争力。目标是5年内使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0%,海外粮源掌控量超过5000万吨,第三国贸易量超过8000万吨,总经营量2亿吨,成为能够高效执行国家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国家队”。 今年3月中旬,一场三大巨头的牵手吸引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以及中纺集团三家粮食企业齐聚一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国家粮食行业主力军,三方将通过合作实现业务互补和协作共赢,更加夯实了国际大粮商的基石。 今年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宣布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巨头先正达(Syngenta)100%股权,后者估值430亿美元。这一金额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纪录。 中国化工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世界500强排名第265位。此前,中国化工成功收购了法、英、以色列、意大利,德国等国的9家行业领先企业。 国内外媒体称,通过收购先正达获得的种子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符合国家利益。 据统计,2010年到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443家企业中,278家是独资企业,127家合资企业,合作企业38家。 地少人多,未来若干年内粮油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我国,在国际贸易商没有主动权,是无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有了当今如中粮等国际大粮商、中化集团等领先的种子大龙头企业,就可以掌控国际粮食的生产、进出口话语权,一改四大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纵横捭阖的格局。 多元化经营主体“惠及城乡” 在中粮、中储粮、中纺等大粮商的主导下,我国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地域广袤的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国家。 就战略储备粮来讲,仅有国家储备是不够的。除了中储粮之外,我国已经建立了省、市(地)、县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粮食储备体系。战略储备粮的总数量,远远大于国际上公认的不低于消费量17%至18%的警戒线。这样大量的粮食储备,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甚至战争对粮食的特殊需求。 就粮食加工来讲,我国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已经培育了一大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粮食加工与制造业总体运行相对平稳,主营业务收入小幅增长,利润总额增幅有所提升。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与制造企业1745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338.7亿元,增长4.4%。只要我们不断优化粮食加工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对粮食产品“吃干榨尽”,不但能够使宝贵的粮食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而且完全可以满足国人对粮食加工产品的需求。 就粮食流通来讲,遍布城乡的购销网络已经不断地满足亿万居民的需求。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 近年来,全国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总量连创新高,2015年超过8000亿斤。五年累计托市收购粮食8400多亿斤、油菜籽1500多万吨,带动农民增收约2500亿元,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区域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国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粮食收储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现代化仓容1388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2460亿斤,粮食收储能力比“十一五”末增长32%,基层一线骨干粮库收储功能明显增强。 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全国“放心粮油”网点达23万多家。累计配置农户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每年为农户减少粮食损失25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又配套出台了考核办法。 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的加快,各地粮食流通企业正在大力推广“互联网+”的新兴营销方式,粮食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下单,网下实体店配送粮食商品已经成为时尚。快捷、方便的粮食消费网络,已经构建了满足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安全的强大保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