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表示,2014年7月起,中央财政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临储玉米每吨补贴100元,即每斤玉米减少企业支出0.05元,从当前的玉米竞拍成交价看,这样的补贴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仍很难扭亏。 “这个政策非常好,只不过还需要更合理的补贴操作。”黑龙江省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建波说,去年国家出台政策,东北以外地区到东北来收购玉米,每吨可以享受到140元的补贴。地处东北地区的玉米加工企业也希望能享受到一样的政策,同样是为了促进玉米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没有这每吨140元的补贴,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事实上现在每吨补270元,企业才能活起来”。 补贴方式上,郑建波建议对不同加工能力,完成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拉开补贴档次。“2013年,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出现玉米生霉粒比例过高问题,农民玉米销售出现难题,我们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加大玉米收储量,24小时敞开收购。但一些小企业经常是给补贴了就加工,不给补贴就停工。”他建议对加工量达到100万吨的大企业,给予更高补贴。 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 专家分析认为,除原料玉米价格过高外,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低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全行业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表示,玉米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产业链条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1块钱玉米的附加值应该是其本身价值的3倍,而目前只有1.3倍,科技含量低,企业只要有资金就能上”。 据了解,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由2009年的1260万吨上升至1490万吨,增幅18.3%,而2013实际加工玉米1050万吨,与上年1041万吨的加工量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需求已相对饱和,产能仍在惯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位业内人士说。 “上个世纪末,年加工玉米1万吨就算大企业了,从2007年起,产业开始整合,现在东北地区年加工玉米15万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从目前的开工率看,全国玉米深加工行业起码产能过剩40%,下一步还将有企业被淘汰兼并,行业已进入整合加速期。” “这个行业的寒冬还得持续3年左右,这也是行业整合加速期,规模小、效益不好、资金链不充足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王宪岐说,同时,国家应该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环保、能耗等门槛,倒逼行业升级整合,“淘汰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打游击式’的小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