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在全国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改革试点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实际操作中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评估专家组有关专家。 专家认为,目前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总体进展顺利,各市场主体基本适应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各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当前关键是要抓紧把补贴资金精确兑付到棉花种植者,下一步应立足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大局,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完善操作办法、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棉花加工领域出现资源优化整合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一个突出成效是理顺了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籽棉价格、皮棉价格和国际棉价协同性明显增强,各市场主体市场意识明显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刘宇副研究员认为,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 据介绍,在2013年实施临储政策时,几乎所有的皮棉都进了国储,籽棉收购价格波动幅度仅为每公斤几毛钱。改革后,加工企业直接和纺织企业对接,皮棉市场买方和卖方数量众多,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皮棉市场价格开始形成。籽棉收购价格也随着局地供求关系、国内外皮棉期现货价格同步波动,目前的波动幅度已经超过1元/公斤。刘宇认为,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一情况下,新疆没有出现大范围惜售,棉花购销各环节的协调运行机制正在逐步适应改革需要。 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二个成效是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2014年棉花价格由市场形成,加上政府对棉企用新疆棉、纱分别给予500元/吨、1000元/吨的运费补贴,纺织企业生产原料成本大幅下跌,经营状况普遍好转。有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倍多,新增就业4万余人。另据海关进口棉纱数据,从2014年4月份起进口量开始下降,国产棉纱使用量增加。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初步建立促进了棉花加工领域的资源优化整合。“加工企业要自己寻找买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这对优化资源配置来说是好事。”刘宇表示。此外,新疆自治区在认定加工企业资质时,排除了一些信用质量不好、有拖欠农民款项和实力不强的,这也促进了资源优化整合。 当前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兑付补贴的难度加大棉花出疆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涉棉企业避险能力较差传统棉区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 2014年是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第一年,专家提出,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特别关注。 首先,受新政策实施与棉花受灾影响叠加等影响,兑付补贴的难度加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分析:一是由于今年籽棉收购价格低、部分地区因灾减产,加上部分地区棉农惜售,卖棉收入减少。二是棉花人工成本上涨,部分地区因灾复播使每亩约增加成本200元;拾花费上涨明显,部分地区“二茬花”、“霜后花”拾花费已逼近3元/公斤。三是个体售价与市场均价的差距导致棉农对新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此外,皮棉销售进度较慢,轧花厂资金占用时间长、成本高,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映资金回笼慢,可能影响对职工售棉款的二次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