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主攻智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立足国情,立足现实,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三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实施五大工程 主攻智能制造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还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中,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苗圩说,工信部正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预计花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试点和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相关主题投资机会有望升温。投资机会方面,建议投资者抓住“内生—智能制造,外延—网络连接”这条由内而外的投资主线。未来在智能制造领域,掌握工业自动化核心技术,同时具备各种资源(诸如软件系统、供应链物流、金融渠道)的整合能力,可开创性极建一体化服务网络的平台型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综合中国政府网、新华社、证券时报) 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 信息通信设备。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等。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国防军工、化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促进机器人标准化发展。 航空航天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