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基础,粮价上涨会导致面粉、食用油等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还会带动畜禽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国内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但粮价过低或持续下降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在此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受低油价影响,2014年全球粮食供应充足,2015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丰收在望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下落。 在国际粮价大幅下落过程中,中国粮价并未受到过多影响,粮价仍然居于高位。中国粮价的上涨与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便是生产资料成本,成本不断增加,粮价自然上涨。 托市政策与生产成本促粮价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员丁志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粮价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粮价的坚挺离不开我国粮食托市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区别其他国家,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有部分人群主要靠务农为生,粮价的上涨就意味着务农者收入的提高,因此国家出台不少政策扶持,出于保护农民利益,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收储价格逐年提高,粮价也因此逐渐水涨船高。 “这一两年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都有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工资水平在上涨,农民的用工、农业的用工成本也在上涨。随着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农业投入比重相当大的物资都是石油产品,如化肥、农药、薄膜等,从这个角度去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要求粮食价格不上涨,这是不可能的。”丁志德告诉记者。 中国是粮食种植大国,在国际上中国粮食生产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十一连增。但从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量13.6782亿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并不能满足人口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是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人口的激增,使得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扩张。目前,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方面不够完善,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单产水平较低,粮食产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大打折扣。再加上近年来环境的污染、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进口量的减少种种因素都使得我国粮价不得不上一个新台阶。”丁志德告诉记者。 丁志德预测,后期我国粮价在控制好进口量的基础上,粮价还会迎来小幅上涨。丁志德表示,消费者对粮食价格下跌不要过于期盼,总的来说,粮价的上涨要好于下降。粮价的上涨说明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售粮利益得到了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保证种植面积,为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粮价上升受多方因素影响,粮价在国家严控范围内小幅上涨是可以的,但上涨过高就不是好现象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ASh中心城镇化研究员李晓鹏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关分析人士指出,国家调控范围内单纯的粮价上涨是有益于农民收益的增加,脱离可控范围内的上涨就不一定了。 粮价波动过大不利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李晓鹏表示,粮食价格关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需求庞大,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粮食供需一直呈现偏紧的状态,如果我国粮价过高,将会拉大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差价,出于相对收益考虑,我国农副产品生产商必定选择较多进口粮,进口粮一多必定会挤压中国粮食市场,过高的粮食价格不利于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过高的粮食价格必定会影响人民生活。李晓鹏表示,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仅会导致面粉、食用油等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还会带动畜禽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国内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 李晓鹏举例,“在1994—1995年间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了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41%,禽类及其制品上涨36%,因此粮价的上涨会直接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粮食价格在CPI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粮食价格的上涨必会促使我国CPI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降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因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通货膨胀反过来对粮价上涨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因此粮价也进一步提高。”李晓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