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委农业局马德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粮价过快上涨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粮价过低或持续下降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粮价过低,就会直接促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带动产量下降,而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基础。 马德云表示,粮价过低或持续下降也为之后粮价的上涨埋下了伏笔,当粮价低到一定点时,会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因此迎来的将是粮价又一轮上涨,这种上涨不排除恶性上涨的可能。因此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粮价过低也不是件好事。 平稳粮价需从多方面入手 粮食价格的上涨从根本上讲还是粮食产量决定的,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是刚性的,所以无法通过控制粮食的消费来降低需求。因此,增加粮食产量是平稳粮价的基础。 “在增加粮食供给量上,首先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是我国粮食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在较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下,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较强,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可以保证粮食的保收量。”丁志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仍然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粮食播种面积保护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丁志德表示,有效的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政府应该继续实施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尽量增加耕地面积。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低产耕地的使用率,并在有限的耕地上合理地分配粮食播种,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 近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正不断减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回报率较少,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报酬。因此农业劳动人口多为老弱妇孺,文化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差,生产效率较低。 “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还需大量的人力从事农业。放眼我国农村,大部分农业者文化水平都不高,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首先需要提高从事农业劳动者素质。农业产业要想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最基础的还是能拥有能实践这些政策的人才。”丁志德对本报记者说道。 “农民是粮食种植的主体,农民之所以种植还是有一定经济成分在的,因此国家在农民补贴力度上还要加强,补贴制度应作为一项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产量的基本制度,最好能以法律形式长期固定下来。”丁志德表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保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李晓鹏表示,我国在农业科研投入方面,还要加大手笔,保证农业科研资金的需求,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好的环境。在政策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投入来增加单产水平。 我国对粮食价格波动,主要运用收储政策进行调控。但在实际操作中,收储政策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平稳粮价还需建立健全正确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 李晓鹏表示,正确可靠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地方政府落实责任,汇集真实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实时对粮食信息进行动态研究,跟踪粮食动态。制定有效的粮食生产、流通、税收、进出口及储备等各方面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