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武汉治涝经济难题(2)

时间:2016-07-14 11:2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一位专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具体历史成因,“一是解放初期为节省经济投资,我国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沿用苏联高寒少雨地区暴雨排放标准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一位专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具体历史成因,“一是解放初期为节省经济投资,我国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沿用苏联高寒少雨地区暴雨排放标准,取值较低,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二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暴雨频发,在原设计重现期下,降雨强度增大,进一步凸显现有城市排涝标准降低。”

  根据武汉市水文局提供的实际降雨量统计,武汉市日降雨量达到五年一遇的暴雨在2009年—2013年出现四次,而武汉市的排水能力则还停留在一年半一遇。

  另外,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泽水而居,较低的地势决定了武汉排水能力很差。“武汉市虽然近些年开始重视起湖泊的蓄水防洪作用,但建国以来的大规模填湖造城,一方面大大削弱了武汉市的排水防洪能力,一方面也不得不让武汉市消耗更多的投资治理城市内涝。”武汉大学一位城市设计专业教授表示,“武汉市水务局130亿元的投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据我估算,武汉市还需要投资至少200亿元,才能真正让武汉不再‘看海’。”

  那么,武汉市水务局剩余80多亿元的投资为何迟迟不能到位?武汉市水务局在今年6月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坦承投资计划存在一定滞后,并提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征地拆迁涉及市场诉求多样,拆迁时间长,影响工程进度;二,由于部分项目目涉江、涉堤、涉铁路,需国家、省相关部门和铁路部门审批,难度很大;三,排水项目建设周期特点明显,只能在非汛期(11月至次年4月份)施工。”

  腾讯财经希望就130亿元投资前期规划周期的科学性等采访武汉市水务局,未获正面置评。武汉市水务局在此次暴雨后对外表示,今明两年是排水大建设的两年,部分重大项目也将陆续步入攻坚建设阶段,预计到2018年底,大部分重点项目能够建成投入使用,武汉市城市内涝问题将大大缓解。

  相对这130亿元的投资滞后,武汉市的城建投资进度却依旧迅猛。

  2008年以来,武汉“史上最大规模”城市建设启幕,公路、地铁、过江大桥等建设项目在整个武汉铺开,最多时万个工地集中开工。武汉市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5年,武汉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4645亿元。2016年,武汉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2000.55亿元,确定103项工程为重点工程,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机场线建设,以及三环线南段、中山大道改造等等。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黄志龙认为,发达国家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大概为1:1,然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仅有4%投向地下排水系统,并未能摆脱“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

  “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凸显。”黄志龙直言,武汉作为全国内涝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曾在2015年制定了详细的内涝治理方案,计划三年内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然而,在其资金来源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年累计投入仅30亿元,其他133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长期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而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无法盈利,很难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这种矛盾不仅在困扰武汉,同时也是国内不少城市面临的困境。权威资料显示,2007年到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60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不管是国家层面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试点,还是地下管廊投资,都将有助于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但如何在保证资金投入的同时不加重地方政府债务,甚至于可以保证项目的长期营利,这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

  暴雨之后,武汉天气放晴,中心绝大部分路面人车如织。不过,武汉治涝依旧道阻且长。据《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2012-2030)》显示,预计到2017年,将有效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到2025年,将有效应对20年一遇的暴雨,到2030年,一般地区要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重点地区和路段要有效应对100年一遇的暴雨。

(雨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