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关于食品流通领域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掌

时间:2015-09-11 18:1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关于食品流通领域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法》赋予了工商机关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食品经营行为的合法规范直接相关。为了解食品流通领域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秀山局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食品流通领域中常用的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主要涉及《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重庆市食品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工商局制定的“一单通制度”等相关食品安全制度和对食品真假的鉴别技术等相关知识,满分为100分。试卷由该局统一发放、回收,食品从业人员采用闭卷方式答题。
(二)调查对象。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及经营规模的大小,将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分为食品批发户,大型超市和小型食品商店,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10户、10户和80户,共计100户食品经营者,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一)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调查到的500名食品从业人员中,男性220人,女性280人。其中食品批发企业从业人员85人,大型超市从业人员188人,小型食品商店227人。被调查者年龄在18~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结果表明,食品批发企业与大型超市的从业人员的年龄差距不大,且年龄普遍在18-40岁之间,而小型食品商店从业人员与其他两项的差距较大,年龄属于中老年人居多,得分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食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出现较大分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较少,仅占总调查人数5.6%,且大部分在食品批发企业和大型超市工作;大专及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总调查人数28%,也是集中在食品批发企业和大型超市工作;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总调查人数67.4%,集中在大型超市和小型食品商店工作。
(三)食品从业人员考试得分情况。调查试卷的得分出现较大的差别,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得分为82.1分,大专和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得分为69.5分,初中学历的从业人员得分为62分,初中以下从业人员得分为50分,得分按学历由低到高出现递增趋势,且差距较大,其中本科与初中以下的平均得分差别达32分。
三、调查分析
(一)食品从业人员年龄构成。流通领域食品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均主要集中20-40岁之间,各年龄段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有差异,其中30-40岁年龄组食品卫生标准知晓情况基本无差别,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好于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与40岁以上年龄组。因此在监督工作中,应主要选择30-40岁的食品从业人员担当食品卫生管理员,并通过强化培训,使其食品安全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机制带动企业整体食品卫生水品的提高。
(二)受教育程度状况。本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食品从业人员学历主要以初中及以下为主(59.4%),其次为大专及高中(33%),本科及以上仅占到7.6%。按企业划分,食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差别,食品批发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高于大型超市食品从业人员,大型超市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高于小型食品商店。以上资料反映出食品从业人员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基础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法律意识淡薄,而食品卫生标准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内容多、技术性强,不可能仅仅依赖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就完全掌握其中的重点。因此,必须对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经常性的强化巩固,才能使其知晓基本的卫生知识,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服务行为。
四、提高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的建议
一是加强岗前培训。现阶段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食品从业人员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基础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卫生标准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内容多、技术性强,不可能仅仅依赖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就完全掌握其中的重点。因此,必须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前的岗前培训,而且定期对其举行培训教育,经常性的强化巩固,才能使其知晓基本的卫生知识,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食品经营行为。
二是严把培训效果关。现阶段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监管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各工商所进行,但多数培训流于形式,食品从业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种食品安全知识及标准,给工商所后续的监督执法以及日常培训带来很大困难,非常不利于地区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食品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相关科室应与各工商所搞好沟通,联合抽查培训情况,对不合格者应及时停止其经营活动并再次进行培训。
三是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对流通流域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要强调效果应该因材施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年限较低的从业人员要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必要时可采取单独授课,到其经营场所现场授课,使其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常识。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能够引起从业人员的兴趣,如技能操作演示、看录像、参观等,从而避免从业人员产生单调,枯燥乏味等情绪而影响培训效果。
四是开展针对性培训。缩短对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的周期,最好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每年1次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标准培训,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和正规经营行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促使改变不正确的食品安全态度,可以将初次参加培训者和再次参加培训者分开,培训内容应有相应的侧重,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能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以便使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自觉执行和维护食品安全法规及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五是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宣贯的长效机制。对于大型的企业选取年轻(30-40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较高食品从业人员担当食品管理员并明确其职责,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通过定期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培训,使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标准知识得到进一步更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加强经常性食品安全监督,加强对食品经营单位的业务指导,规范食品从业人员的行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