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米业巨头接连折戟 国产大米品牌化“败局”-

时间:2015-03-26 13:3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2014年1月9日,江西九江,消费者在一家超市查看大米价格牌。 中国游客抢购“日本天价大米”的新闻热炒背后,一个事实是,日本大米虽然价格高,却仍受市场欢迎。 而在8年前,类似

米业巨头接连折戟 国产大米品牌化“败局”-

 2014年1月9日,江西九江,消费者在一家超市查看大米价格牌。

  

  中国游客抢购“日本天价大米”的新闻热炒背后,一个事实是,日本大米虽然价格高,却仍受市场欢迎。

  

  而在8年前,类似的情况也曾上演:2007年7月,中国恢复进口日本大米,价格超过国内20倍的日本进口大米被一抢而空。

  

  如今,日本大米和泰国大米一样,几乎成了“优质米”、“高端米”的代名词。而国内大米行业8年来的品牌化发展却似乎陷入停滞不前的“败局”。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大米市场依然是散装大米的天下,并没有形成堪称强势的大米品牌,高端市场上严重缺位,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逐渐没落或被淘汰出局。

  

  中国大米今后该如何做好品牌?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建议,可以向日本取经,用“品种+产地”来塑造大米品牌。

  

  国产大米品牌“暗淡”

  

  日本大米的“天价”实际由来已久。2007年7月,中日两国达成协议,日本大米高调登陆中国,每千克售价高达90元左右,这一价格在当时是国内普通大米的20倍, 是泰国香大米的10多倍。不到20天,北京的日本大米就销售一空。

  

  8年后的今天,日本大米在中国的销量依然颇为乐观。根据日本农业合作协会全国联合会的数据,2014年日本对华出口大米总量为160吨,较2013年的出口量增长了2倍多。

  

  中华粮网分析师孙忠向新京报记者指出,这表明大米市场的消费正在细分,消费者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追求更高端的主食消费品质。

  

  可相比之下,中国大米的发展似乎未能“协同并进”。在北京多家大型超市里,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销售最多的是国产散装大米。包装大米印制的是“东北大米”、“安徽大米”这样笼统的产地品牌,此外就是“优质大米”、“中国大米”模棱两可的标识。在销售的品牌大米中,金龙鱼、福临门大米知名度较高,但这两个品牌又是以中低档大米为主。

  

  一位长期关注大米行业的业内人士感叹,“一提到高端大米,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米、泰国米,像五常稻花香这样的好米又不容易买到真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4年曾做过一项“大米品牌”调查,消费者印象最深的大米品牌从高到低为:五常、盘锦、北大荒、福临门、古船、七河源、金龙鱼、金健、米字牌、利是、御泉。位居榜首的“五常”所占比例未超过20%,而且五常、盘锦均属地域品牌,北大荒、福临门、金龙鱼等又属于企业品牌。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