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米业巨头接连折戟 国产大米品牌化“败局”-(2)

时间:2015-03-26 13:3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上述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米品牌建设未能帮助企业细分市场。目前,我国大米企业品牌建设非常落后。企业对大米的市场定位依然守旧,以品牌分

  上述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米品牌建设未能帮助企业细分市场。目前,我国大米企业品牌建设非常落后。企业对大米的市场定位依然守旧,以品牌分层来进行市场细分的意识依然淡薄,将营销做精做细的超前思维依然不足”。

  

  大米企业为何舍不得花钱做品牌呢?一位米业营销人士道出原委:“大米属于微利产品,利润常以分厘计算,且大米是没有生命周期的恒定产品,要在当下高成本的媒介进行宣传,大米企业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循环”。

  

  米业巨头接连折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几年,行业一直是‘稻强米弱’,很多粮企沉浸在上游原料争夺和下游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难以自拔,对品牌建设根本是无暇顾及”。

  

  “稻强”指的是在原料端,粮食收购价格一直“易涨难跌”;“米弱”则是在产品端,大米、面粉等加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进一步抑制了成品粮价格。上述人士称:“这是一个坎,很多企业栽在这个坎上”。

  

  有着“中国粮食第一股”的金健米业也概莫能外。

  

  金健米业于1998年登陆资本市场,虽然生在粮食生产大省湖南,坐拥“鱼米之乡”,但其粮油加工的主营业务却每况愈下。湖南粮食系统一位官员曾感叹“湖南是粮油大省,但强势品牌一直比较稀缺。”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健米业做大米的思路,还是停留在很多年之前。民众消费水平提高后会转向差异化消费,金健米业并未对症下药,反而在受挫后转向其他行业。

  

  上市后的金健米业为寻找多元化的出路,辗转做起了乳品、药品和房地产。公开数据显示,公司在2011年大幅度亏损6704万元。其中,占营收比重超过七成的粮油食品加工业的长期疲软,是净利不断被削减的根本原因。

  

  同样,粮油得天独厚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曾在大米业务上折戟。因为不堪忍受米业亏损,去年4月北大荒已正式剥离米业。该公司一位媒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大米市场行情差,原料争夺激烈,而因事关民生消费,下游大米价格也受限制。我们预期不会再涉足这一业务”。

  

  突破品牌困局可塑造“品种+产地”

  

  泰国大米“茉莉香米”,日本“越光米”,都是进口大米中知名度最高、最受欢迎的品种,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价值上都远超普通大米。

  

  其实,在中国市场上同样不乏类似的好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