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旬,我省稻谷收购市场在托市政策支撑下,总体平稳运行。中晚稻托市收购基本结束,市场尚有部分社会企业在收购零星余粮,价格接近托市价。 ![]() 据监测,我省中晚稻托市收购已接近尾声。本旬,全省收购中晚稻3.4亿斤,环比减少2.4亿斤,其中托市收购仅0.1亿斤,不足收购总量的3%,环比减少0.4亿斤,比上年同期托市收购量少1.4亿斤。从收购性质看,国有企业收购0.2亿斤,环比减少3亿斤,收购价格1.37元/斤,环比持平;社会企业收购3.2亿斤,环比增加0.6亿斤,收购价格1.33元/斤,环比减少0.02元/斤。 至1月11日,全省收购中晚稻57.2亿斤,同比增加3.2亿斤,其中:国有收购24.3亿斤,同比减少1.8亿斤;其他企业收购32.9亿斤,同比增加5亿斤。2016年中晚稻收购多于上年,主要原因:一是许多企业配置了粮食烘干设施,故企业收购粮食对水份的要求有所放宽,大批高水份粮得到收购;二是民营企业收粮积极性较高,收购期内已累计收购中晚稻32.9亿斤,同比增加5亿斤,兼有湖北、安徽受灾,大批外省企业来我省增储补库,分流了部分粮源。 由于目前国有粮仓已基本装满,市场以社会企业收购为主,而经过前期大量收购,农民手中余粮已不多且粮质相对较差,市场零星余粮呈两极分化。一方面,企业四处抢购质优粮,部分市县常规中晚稻价格达1.45元/斤,超过托市价,一些质优的优质稻价格居高不下,如 “黄华占”1.55元/斤、“926”1.6元/斤、“外引7号”1.65元/斤,仍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水分超标的粮食,只能低价卖给加工企业进行烘干处理,一些县价格低至1.24元/斤。 从上述情况看,虽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仍在执行,但受国有仓容基本饱和等因素影响,托市收购实质上基本结束,收购价格或将提前回归市场价。考虑到“两节”前加工企业仍在囤积粮源,预计节前市场将总体平稳,但市场两极分化势必会进一步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