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棉花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下游的纺企在高棉价、订单下滑的多重夹击下,陷入困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价格将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内外棉价差逐步缩小,2015年,棉花市场需求是否有所改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认为,2015年企业补库动力上升,市场需求增加,棉纺织企业有望迎来困境反转,提升国际竞争力。 杨世滨说,过去的棉花收储政策是为了提高棉农收益,稳定棉花市场价格,但国家以每吨20400元收了全国98%的棉花,纺织企业要买就得高价买国储棉,而国储棉即使以17250元/吨卖给企业,仍然是全球最高价。自2014年10月以来,除了原料成本大幅下降外,给纺企印象最深是棉花质量的大幅改善。“纺企与棉企、棉商直接对接,选择的余地变大,买不买、买什么质量的棉花完全是纺企说了算。” 杨世滨认为,在3年临时收储时期,棉农种棉花更多地是关注产量,造成国内棉花尤其是新疆棉花质量明显下降,部分轧花厂为了增加交储量,把部分低等级棉与高等级棉掺在一起,从而拉低了高等棉的品质,棉花质量问题成为纺企担忧的首要问题。“因为纺企用棉除少量进口棉之外,大部分都要通过竞拍购买国储棉。现在,上游棉农、轧花厂在销售、加工棉花的过程中,有意识将棉花分等级处理,以提高效益,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棉花产业链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 后市:千万吨国储棉如何消化,影响棉价走向 据业内专业人士调查分析,国内的储备棉规模在1000多万吨,巨大库存让上下游企业不得不担心——国内一年的棉花需求量在650万~750万吨,2015年仍处于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状态。有企业把国储棉比喻为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对纺企的杀伤力将是致命性的。 “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确实起到了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那时国家的收储也有抄底的意味,再后来收储政策就变味儿了,导致现在的出库困难。”杨世滨认为现在收储形成的库存棉花,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 据统计,截至1月9日,新疆地区棉花加工总量409万吨以上,市场预测本年度新疆棉花产量或超420万吨,甚至达到450万吨,超出了前期市场关于新疆棉花产量在400万吨左右的预期。 “本年度棉花消费未见明显改善,国储棉何时抛、何价抛、节奏如何,将影响国内棉价走向。”杨世滨说。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