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王姣雁 专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把粮食安全的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中央多次强调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意味着什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王姣雁 专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把粮食安全的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中央多次强调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意味着什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网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柯炳生委员认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产品[0.87% 资金 研报]的供需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目前已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他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中国经济网记者:粮食已经十一连增了,为什么最近两年的一号文件还是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的这个位置。 柯炳生:粮食安全的挑战仍然严峻。为什么?有几个因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口不断的增加。第二个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使得肉食品等粮食转化产品消耗量增加。第三个原因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每年大概有六七百万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做过调查,他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仅比农村居民多,比城镇人口也多。第四个原因是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制药、造酒等都对粮食有大量的需求。同时,农产品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进行生产。对粮食和农产品的拉动不断增加。 我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增加2%左右,但是生产的增速赶不上需求的增加。十一连增很不容易,是奇迹中的奇迹。我们依然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反映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产品供需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和越来越高的劳动力价格,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如果等问题真正出现,再去解决就晚了。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一是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等,二是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三是农民组织和培训等。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的农产品的化肥使用量和农药用量都是超常的,对此带来了农产品安全以及土地污染等问题,这一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柯炳生: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能期待新的技术来解决,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我们正在研究这个技术,比如说除草,不用除草剂用什么办法呢?用机器。以前没有除草剂的时候是用人力,未来可以用机器除草。我们的教授正研发可以除草的机器人[1.64% 资金 研报],但是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时间。再一个就是通过生物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如果本身可以抗虫、抗病,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当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还有一个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培训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更合理科学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数量,还可以增产。 另外,就是用工业化的办法来控制生产条件生产农产品。比如种植蔬菜,可以在温室中乃至一个楼中进行现代化种植。通过水培,进行水箱化、立体化的生产,整个过程都是可视的、可控制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国家刚刚划定33个县试点农村土地改革,有媒体解读为农地入市大门已开,您怎么看?在资本大量涌入农村的情况下,如果保证农民的利益? 柯炳生:土地问题现在有很多的误读,大家也很关注农地的流转。其实,我国的农地流转政策是非常清楚的,三条底线:公有制,不能改变农业用途,不能损害农民利益。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承包权是不能变的,但使用权可以流转,只要仍然用于农业。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随便流转,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基本原则。至于怎么保护农民,很简单,农民自愿就可以,但如果有集体组织来强迫农民那是不行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不相信转基因食品,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