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互联网+风口已至,河南农业的传统生态正在悄然生变 核心提示| 如今,与土打交道的农业,也开始站在了时髦的互联网+的风口之上。 近日,扶沟县与全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一亩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开始试验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销售模式。与此同时,漯河、..
“互联网+”风口已至,河南农业的传统生态正在悄然生变 核心提示|
如今,与“土”打交道的农业,也开始站在了时髦的“互联网+”的风口之上。 近日,扶沟县与全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一亩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开始试验“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销售模式。与此同时,漯河、南阳、新乡、焦作等地政府以及部分合作社,也纷纷试水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之路。 改造旧模式,创造新市场,“互联网+农业”不仅创造着河南农业触网的新模式,也在践行着网络信息化对于农业产业改造的大课题。劲风之下,河南传统的农业生态正在悄然生变。 农产品步入“互联网+”新常态 “一年200万吨蔬菜销售,建立一亩田扶沟产业带”。就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不久,扶沟的蔬菜从种植到销售,也打破了传统的生态模式,步入了一个新常态。 近日,扶沟县政府与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一亩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扶沟试验“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销售模式。 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以提升扶沟蔬菜电子商务水平为目标的县域合作,每年通过一亩田“互联网+蔬菜”平台,销售扶沟优质蔬菜200万吨。 “作为中国果蔬十强县、河南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扶沟县蔬菜常年种植面积52万亩,产量310万吨,总产值46.8亿元,这次合作的意义可想而知。”扶沟县县长张颖波说。 据记者了解,在创新销售模式的同时,双方还将在电子商务从业者培训、农村“创客”扶持、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精品蔬菜销售对接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一亩田扶沟产业带”,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扶沟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作为扶沟,之前已经建立了诸如蔬菜局短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了种植户和蔬菜经理人的生产销售,而此次与一亩田的协议,则是在生态上扩展扶沟的蔬菜产销研的新渠道。”该县蔬菜局一位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上述人士介绍,扶沟县近两年在加强蔬菜种植、育种和质量的同时,不断探索与互联网的嫁接,也在尝试利用各类电子商务搭建销售平台,致力于大幅降低蔬菜种植销售的成本,增加了效益。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面对铺天盖地的“微信抢红包”,该县韭菜研究所也玩了把“潮”,试着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免费向全国各地菜农赠送韭菜新品种。仅一天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全国的300多份订单,6个新品种共5000份种子产品和配套技术资料很快被抢订一空。 这或也是一亩田集团与扶沟进行合作的初衷。今年年初,该集团前来扶沟进行详细现场考察,当场敲定了与其进行的整体开发,3月15日,该协议在北京签订,这也意味着扶沟蔬菜种植开始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转变。 根据计划,一亩田将会指派专业团队对扶沟的蔬菜进行品种、上市时间、市场接受度的全方位调查,同时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对农户、合作社、蔬菜经理人以及相关政府机关人员进行互联网知识、产品对接、产品分级以及包装方面的培训。 而扶沟县则将统一组织农户和种植户、蔬菜经理人加入平台进行蔬菜销售的推广。“预计今年4月份项目就将开始启动,利用一亩田所建立的大数据系统,未来扶沟的蔬菜种植将更加灵活。根据市场情况种植相应蔬菜,增加农户利益和销售范围”,扶沟蔬菜局相关人士表示。 河南农业产业链积极“触网” 事实上,对于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已经是我省不少地区积极探索的内容。 仅仅是一亩田集团,就在2015年之后,与河南的焦作、修武、博爱、沁阳等市县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模式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据记者了解,鄢陵县目前已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苗木销售的非现场化,只需登录网站,就可以看到树苗最终成形状态的3D图像,大大减少了销售商和购买者的工作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