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强化政府职能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应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进入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 中央储备粮食号称中国的天下粮仓,是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然而,由于管.. 在强化政府职能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应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进入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 中央储备粮食号称中国的“天下粮仓”,是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的漏洞,中储粮内部已经滋生了一群监守自盗的“硕鼠”。据媒体暗访披露,在东北和内蒙等地,目前已有大量的中储粮严重受损,而其中以次充好、赚取差价的违法违规行为既普遍又猖獗。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暴露出当前的中储粮管理模式急需改革和创新。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自1990年国家决定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到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据统计,2014年中储粮投资建仓总规模达到455万吨。在新的储备粮管理体制下,中央储备粮由分级管理变为垂直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政令畅通,为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模式传统,再加上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中储粮的基层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政策粮油托市收购过程存在的“转圈粮”、擅自动用或压级压价抬级抬价、违规拆借资金等问题频发。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仅在2008年至2011年,中储粮所属湖南分公司等5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违反国家规定将存储在本库的临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转为中央储备粮或用于对外销售,从中获利1700多万元。而在此次媒体披露的案件中,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同样是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通过这样“倒腾”,不仅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分子,还使得储备粮的质量大幅下降,许多粮仓被腐烂变质的粮食所充斥,以至于政府组织的粮食拍卖经常流拍,因为其质量已差到无法商用的地步。 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我国的粮食收储最低保护价制度。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行国家储备粮库托市收购政策,因保护价收购而产生的差价由国家财政补贴。由于每年“托市价”总在提高,一些粮库通过这种“粮不动光账动”的“假成交”便能获取巨大利差。此外,粮食收储最低保护价制度还造成粮库经营成本偏高,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违规操作以降低成本的冲动。 因此,在强化政府职能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应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进入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同时大力推行代理制度,委托商业性质的仓储机构代储、代管乃至代理购销,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当然,加强监管,加大监督处罚的力度,也是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杜绝粮仓“硕鼠”孳生的必要之举。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后)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