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全国每年有数万人因农药中毒,死亡达数千人。水果蔬菜中的过量残留农药是大部分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近日通过的“新食品安全法”能否对农药高残留说不,万众期待。.. ![]() 4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节目播出一组有关草莓的报道,称该栏目组记者随机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节目称,前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后者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但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乙草胺的代谢物中毒,有致癌性。 报道一出,立即引起坊间热议。毒草莓、毒西瓜、毒大米、毒油脂……。毒食品的“前仆后继”,频繁地叩击着广大民众食品安全这根弦。 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吃?这句有点悲观色彩的话就像时下流行的热词,挂在不同身份的人嘴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与农药残留相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让不少国人寒心。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我国十几亿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的大问题。如何为民众打造安全餐桌,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引发民众的普遍关注。除一些黑作坊滥用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药品泡染、腌制、熏蒸等加工的“毒食品”外,果蔬、粮食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考验着广大民众肌体的承受能力。 中国是一个农药生产、出口、使用大国。据统计,仅2006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46万吨,其中,农业用量30万吨。农业防治面积达3.2亿公顷(次),挽回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以上。 不容忽视的是,农药在发挥杀虫、杀菌、除草等保护农作物作用的同时,其剧毒、不溶于水、残留超标等化学特性也给动植物的生命和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农药可导致抗药性产生,缩短产品使用寿命,造成恶性循环。 导致农产品残留超标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农药滥用导致药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损失的同时,导致环境入水,大气污染等。 农药残留危害极大 据专家介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喷洒农药后的残留已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农药造成的中毒可分为急慢性两种,全国每年有数万人因农药中毒,死亡达数千人。水果蔬菜中的过量残留农药是大部分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 长期食用被农药污染的蔬菜,药的毒性就会在人体中富集,积蓄就来便会造成严重后果。 有实验证实,农药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不无关系,农药残留作为毒性物质有足以改变遗传基因的力量,导致胎儿的畸形,这种力量远比烟酒的危害大的多,目前我国胎儿的畸形率仍在3%至5%左右。 2015年4月,青岛即墨、胶州等地医院陆续接诊了十几名急诊病人,他们都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的的症状,一名孕妇甚至因此流产。经检查,他们被诊断为有机磷中毒。而这些人在发病前都吃过西瓜(央广网)。 2013年,济南友谊苑小区一对母女吃西瓜后出现疑似有机磷中毒症状;同年5月20号,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近20名学生相继出现腹痛、腹泻、抽搐等症状,经检测20人均因食用西瓜导致中毒。 2010年1月,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2006年8月,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 这只是农药残留引发食物中毒案例的冰山一角。 农药残留污染果蔬、食品引发食物的中毒事件,已成为危害民众健康安的隐形杀手,让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和忧虑变成了一种常态。 农药监管力度逐年加强 针对农药可能给动植物带来的伤害,我国成立了专门的农药管理部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始建于1963年的农药检定所隶属于农业部,主要承担农药登记、监督管理等主要工作。全国各省建有属地农药管理机构,构成了农药管理的分支机构。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农药管理较多地关注农药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及产品质量等领域。对动植物伤害及环境的污染较少涉及。 1982年10月,《农药登记规定》开始执行。“规定”要求农药在投产前必须申请登记,登记时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样品,经审查批准登记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中国的农药管理工作由农牧渔业部负责,具体工作单位是农药检定所。 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一大批《条例》、《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农药管理业务随之扩大,监管也日趋严格。、 进入21世纪,随着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我国农药管理的职能开始向“质量和安全”、“堵和疏”、“监管和服务”等三个转变迈进。 2002年,农业部开始逐步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先后发布了第194号、199号、322号公告,共禁用了包括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内的23种高风险农药。 2011年6月15日,农业部联合工信部、环保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5部委发布1586号公告,对现有的22种高毒农药禁用了10种,同时撤消了6种在蔬菜、果树、茶叶上的登记。 2014年8月1日,由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新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标准正式实施,不仅要求部分农药的残留量降低,而且增加了新农药残留标准,被称为“最严”新国标。 2015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决定,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的范围在三审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网民普遍认为,该法是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 降低农药残留困难重重 虽然一些高毒农药被国家明令禁止,但部分农民意识淡薄、利益吸引、农药施用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毒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当前,高毒高残留的禁用农药仍是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淡薄。部分蔬菜种植户在选购农药时只注重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的毒性,仅仅以虫体快速死亡来评价药性。对速效差、低毒低残留农药往往不太容易接受。 “现在病虫害很多,没有农药哪能行?”安徽省五河县小圩镇的农民马兴无奈地说,他拥有20多亩田,一年买农药花2000元,仅一季粮食作物除虫就要打四五遍药。“没人教,一种农药打了没效果赶紧换另一种,有时也会用高毒的。比如,小麦生了食心虫,用低毒农药打不死,我就托人买了20多瓶高毒农药,打了果然效果好。” 马兴认为,农药残留之所以超标,一是农作物种植的需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没有开发出可替代的低毒农药;二是政府部门没有引导、服务、监管到位,农民都是靠个人摸索,随意使用。 其次,农民施用农药不合理。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农药,但一些农民不能完全掌握农药的施用方法,也会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最后,忽视农药安全使用期间隔。部分菜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农药喷洒安全间隔期,甚至果蔬刚喷过农药后不久就上市销售,成为蔬菜农药残留的显因。 在农药残留监管方面同样不是坦途。农药监管部门在对蔬菜的日常监督抽检中,只是进行监测,很少进行相应的处罚。 新国标出生后就在检测环节遇到了“落地难”。作为食品安全监测的第一线,部分市场依然在用老方法——快速检测仪(剂)进行日常检测。仅有少数由省市政府部门建设的“农业检测中心”方能完成新国标的要求。 农业专家指出,新国标在市场这一最关键的检测环节落地难,会产生“漏网之鱼”,即按照新国标判定不合格的蔬果用老方法检测可能蒙混过关。 农民不按规定使用农药,农药残留标准新国标还停留在文件层面的尴尬,让广大民众对食蔬农药超标带来的危害越发担忧。 “紧箍咒”能否套牢农药残留? 2015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食品安全法的决定,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的范围在三审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这是食安法实施6年以来,首次明确提出在蔬菜、瓜果等的生产中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新法无疑给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农药高残留戴上了“紧箍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说,其实,在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中禁用剧毒、高毒农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部门的规章。“过去是在有关部门和国务院的相关条例中出现,这次上升到了全国人大立法层面,体现了我国对剧毒、高毒农药严厉监管的决心。” 对此,有网民发出疑问:既然是剧毒农药,为何不全面禁止生产?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面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尚不可行。因为地下害虫、线虫、仓储害虫等病虫的防治,目前还主要依赖高毒农药。新农药的开发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找到理想的替代品种,全面禁用剧毒、高毒农药,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说:“10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还不到1.7%。个别高毒农药还无法被替代,如用于粮食仓储等的药品以及处理急发、爆发问题的药品等。这类农药如果规范使用还是安全可控的。” 既然部分农作物必需“喝药”,那么,降低农药残留、加强农药残留监管就成为保障果蔬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买了蔬菜先用盐水泡半小时,有“虫点”的蔬菜才是好蔬菜……。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农药的残留问题已经成为舌尖上的头等大事。部分民众认为,果蔬尤其是易受病虫害侵袭的叶类蔬菜,如何解决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是很多消费者最关心的事。 吴永宁说,解决农残超标还得从源头抓起,真正落实高毒农药购买实名化、全流程追溯。同时,在全面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尚不可行的现实情况下,国家对低残留农药的鼓励和支持不可或缺。 同时,隋鹏飞也表示,有农药残留不代表农残超标。事实上,在停止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要让法律真正落地得到善施,发挥效用,既要让法律“长牙”,还必须通过严格监管、严厉执法与问责、加大违规成本、加强对农药使用者的培训等多项措施,去扎实推进法治,回应公众期待。 从当前现实看,降低农药残留,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似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tang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