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到市到县,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规范化管理要求有一大摞,不存在缺制度、缺规定的问题,真正缺的是严格执行。要端正项目实施态度,不能把财政补贴当成“唐僧肉”或逐利目标。作为主导项目验收、考核的农业和财政部门,更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从源头抓起,防止项目弄虚作假,确保宝贵的支农资金花在刀刃上,同时减少廉政风险。 杜绝跑冒滴漏须改进扶持方式 据了解,如东县对审计报告十分重视,对存在的农业项目违规问题已及时整改,并专门出台项目管理规则,对设施农业项目实行建前、建中、建后全流程管理。如要求新建设施农业园区土地流转年限须在5年以上、大棚设施必须保留3年以上,并按“一年一审核验收、奖补资金分年拨付”的方式,避免不合格项目获取财政补贴,或领取补贴后设施即遭拆除等问题发生。 关键还是要建立项目申报、验收、资金拨付的责任追究制,防止找不到问责对象。陈建认为,项目进展情况要随时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也要提前介入,进行廉政效能监察。“花国家的钱,不能只留下一笔糊涂账。” “必须改革高效农业的奖补方式。”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教授认为,很多农业项目是边建设、边验收、边拨款,监管严重滞后。有关部门应推迟验收时间,或采取分阶段验收、分阶段拨款的方式,防止项目短期行为和舞弊发生。他建议,要改变当前扶持手段比较单一的做法,转换财政补贴方向,减少设施农业项目补贴金额,扩大保险补贴力度,增加贷款担保、贴息优惠,防止财政补贴由少数人“说了算”,从根本上杜绝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