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史无前例地实现粮食的十一连增后,正在收获的夏粮有望再创新高,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但粮食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各种束缚日益明显,亟需寻求新的突破。 在进入作物成熟的芒种时节后,夏粮全面开镰收割。 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夏粮以.. 在史无前例地实现粮食的“十一连增”后,正在收获的夏粮有望再创新高,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但粮食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各种束缚日益明显,亟需寻求新的突破。 在进入作物成熟的“芒种”时节后,夏粮全面开镰收割。 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夏粮以小麦和早稻为主,是重要的口粮品种。来自多方的信息显示,在连续十一年增产的辉煌背景下,今年的夏粮很可能继续创造新的纪录。农业部最近通过官方网站表态,如果后期不出现大范围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锡康与杨翠红两位研究员亦对夏粮增产持乐观态度。以陈锡康为首的课题组从1980年开始专注于全国粮食产量的预测分析,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粮食产量预测团队。 从宏观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杨翠红为本刊具体分析,本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这背后主要源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譬如黄淮海地区减棉扩麦,长江流域减油(油菜)扩麦。 从单产角度观察,杨翠红表示,构成小麦单产的三大要素呈现“两增一减”的特点,即亩穗数增加,穗粒数略增,千粒重略减。总体评估,单产会继续提升。 展望全年粮食生产形势,陈锡康预测,只要夏秋季节主要产粮区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今年全国粮食将继续保持增产的势头。 连续多年的增产也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起点,未来中国粮食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陈锡康说,在“十一连增”之后,中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艰难”的因素约束,这包括资源环境瓶颈、支持政策效应递减、劳动力成本提升等。 [:wu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