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如今,陇东农民的耕作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各级政府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中,看重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忽略了粮食生产,对粮食供需过度依赖全国市场,昔日“陇东粮仓”的盛名已荡然无存。 .. 2014年,平凉市小麦总产量仅40.06万吨,而全市230多万人的口粮为67.06万吨,相差27万吨,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缺口很大。今年4月份全市抽样调查显示,农村17%的农户主食小麦存在缺口。 甘肃省东部地区的平凉、庆阳自古就有“陇东粮仓”之称,这里沉积的黄土层深达150米,堪称世界之最,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一块宝地。上世纪60年代,这里就成为闻名遐迩的“陇东粮仓”,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始终居于全省前列。 如今,陇东农民的耕作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各级政府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中,看重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忽略了粮食生产,对粮食供需过度依赖全国市场,昔日“陇东粮仓”的盛名已荡然无存。 粮食生产令人担忧 近年来,由于化肥、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的成本增加,效益低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2014年,平凉市劳务输出达49万人,创收入73亿元,农民劳务输出率户均达1.5人,农民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进城务工和种粮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发展粮食生产难度加大。 据调查,2000~2014年,平凉市耕地减少了116.72万亩。截至2014年, 全市仅有耕地695.1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为519.69万亩。小麦总产量仅40.06万吨,而全市230多万人的口粮需求为67.06万吨,相差27万吨,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缺口很大。今年4月份全市抽样调查显示,农村17%的农户主食小麦存在缺口。 全市仓储设施严重老化,总体布局和容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国初期,平凉市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市城区非农业人口5万人,粮食仓容6.86万吨,人均1.37吨。2014年平凉城区常住人口27.5万人,仓容4.3万吨,人均0.158吨。预计2020年,城区人口35万人,人均仓容0.124吨。仓储设施不足的矛盾在其他6县县城同样比较突出。 在粮食储备方面,2014年底,全市地方储备粮仅有6万吨,应急成品粮油3774吨,仅仅是全市一个月的口粮,规模小,家底不牢靠。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商品粮库存2.49万吨(不含省市级储备7.59万吨),其中小麦2.02万吨,玉米0.44万吨,与2008~2009年水平比,库存总量减少5.17万吨,下降56%。2014年,农户人均存粮245.2公斤,其中小麦167.5公斤。与2008年比较,农户人均存粮减少84.5公斤,减少25.7%,小麦减少27公斤,减少14%。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加之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人口口粮已有潜危机。 稳固陇东粮仓刻不容缓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重振陇东粮仓雄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695.19万亩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土壤质量不下降。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切实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产出能力。 创新科技体系,提高增产途径。 就平凉市而言,单产增产的空间很大,但难度不小。提高单产除了增加化肥、灌溉、农机具使用量外,最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 市政府应设立提高单产专项基金和良种基金,重点抓好小麦、玉米、豆类、油料等良种的培育,改良品种,加强良种监管。 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建设,提倡爱粮节粮。由于种种原因,平凉目前已落实的科学储粮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户数的6.01%。为此,在“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力度,市县(区)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支持,全市每年要实施农户科学储粮2万户,到2020年,全市受益农户将达到15万户。 加快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新建、改扩建、维修仓容量45万吨,投资4.66亿元;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新增农户科学储粮10万户,投资5000万元。首先,要加强平凉中心城市保障能力建设,实施“一迁两扩”工程(迁建市四十铺粮库、扩建市十里铺和崆峒区西郊粮库);其次,要提升县城次中心城市仓储基础设施水平,新建仓容并配套烘干、油罐、温控成品储备等功能;同时,还要全面改善一线收纳库功能条件,新建维修改造基层一线收纳库,以进一步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提高粮库现代化水平。 增大地方储备粮份额,增强宏观调控。在辖区内中央储备和省级储备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区)两级地方粮食储备的规范化建设,夯实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对已建立6万吨市县(区)地方原粮储备和3470吨成品应急储备,要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平凉市市县(区)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规定,严格制度、严格监管、严格责任,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确保储备粮存得住、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三五”末,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购买商品粮人口将达128.4万人,按照国家“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建设标准,“十三五”末,全市要新增原粮储备5.5万吨,新增成品应急储备4776吨,使全市地方储备粮总规模达到11.5万吨。 [:tang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