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黑土地“龙头”为何难长大- - 粮油市场报主办

时间:2015-07-06 16:2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黑土地 龙头 黑龙江黑土地“龙头”为何难长大

文章摘要:资源是优势,可躺在资源上睡觉就成了包袱。冲破思想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瓶颈,才能释放市场活力 1元1斤的粮食,在发达地区可加工增值3.72元,在本地仅能增值0.38元。日前在黑龙江走访,一位农口干部坦言,南方人能把东北玉米做成膨化小食品,精美包装后卖到全..   资源是优势,可躺在资源上“睡觉”就成了包袱。冲破思想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瓶颈,才能释放市场活力
  
  “1元1斤的粮食,在发达地区可加工增值3.72元,在本地仅能增值0.38元。”日前在黑龙江走访,一位农口干部坦言,南方人能把东北玉米做成膨化小食品,精美包装后卖到全国各地,而黑龙江人只会卖“原粮”,大头都让别人挣走了。
  
  论资源,黑龙江有“攥一把冒油花”的黑土地,有大生态、大农田、大农机,有令人羡慕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是这么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成经济优势,全省农副产品“原字号”、初加工进入市场的占到60%。
  
  为何长期“原字号”出省?背后凸显的是农业产业化短板。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分析,农业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初级加工多,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农业产业化滞后,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千家万户在市场中总是慢半拍,农业转型不快,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黑土地上的龙头企业为何难长大?
  
  一是观念约束。资源是优势,可躺在资源上“睡觉”就成了包袱。一位地方干部说:“我们人均5亩地,一户种几百亩、上千亩的也不算稀罕事。但日子好过,市场意识反而弱了。”当地是木材主产区,但这么多年却没形成相匹配的大市场,而南方一些地方没有多少林木资源,却发展成为家具出口基地。看来,差距不在资源,而在观念上。
  
  二是体制机制障碍。东北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较晚,政府之手面对市场还有些不适应。有的企业说,农业企业利税少,对财政贡献小,政策扶持也就少了,处于被政策遗忘的角落;有的企业说,政府干预还是多了,一些项目从企业角度考虑少,比如推动龙头企业建基地,光顾上规模,忽视了市场规律,反而给企业带来经营负担。
  
  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事实上,黑龙江已经意识到农业产业化短板,正在冲破思想藩篱,下大力气打破体制机制瓶颈,释放市场活力。黑龙江正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让更多农产品实现绿色、有机,给农民带来几倍效益。
  
  扶龙头,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让企业健康成长,而不能拔苗助长,政府缩回错位的手,能放的权放给企业,空间让给市场。权力瘦身,服务要健身,多倾听企业诉求,畅通流通渠道,降低金融门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农产品加工开辟“绿色通道”,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产业化合力。
  
  扶龙头,不仅要输血,更要增强其“造血”功能。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鼓励龙头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扶龙头,不能忽视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qianming]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