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从2011年起,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到今年底,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即将完成。.. 40岁的李艳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教授。5年前,刚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她就被评选为全国最年轻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创新团队。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是我第一个杰出人才的头衔,它让我这个年轻人有机会被认可,为我的科研工作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谈到5年来的收获,李艳这样感慨道。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在大豆育种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从2011年起,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到今年底,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即将完成,一大批像李艳这样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正在迅速成长起来。 现代农业呼唤科技创新大师,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焦点 现代农业要发展,出路在科技,关键靠人才。 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认为,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型升级,要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有过硬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必须要有一批世界级的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必须要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农业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 为此,“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2011-2020年,培养计划将分两批实施,共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分年度给予人才专项资金支持,旨在建立一支学科布局合理、整体素质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队伍。 与其他人才培养工程相比,作为国家人才规划中确定的12个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子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人才梯队培养的项目,除了强调杰出人才的培养外,更注重团队建设。 “不同于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见‘物’更见‘人’,抓住了科研工作的根本。”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万权认为,培养计划恰逢其时,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据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司长刘英杰介绍,我们从全国20余万名农业科研人员中选出了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他们都是行业内的翘楚,除了要有国际领先的科研能力,还要有成果转化的能力。这样的遴选要求与其他人才工程相比更为严苛,也更具权威性。 围绕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服务产业“顶天立地”成果频出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5年来,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围绕着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150名科研杰出人才共主持了2954项国家级课题、2286项省级课题、274项国际合作课题,涌现出一批“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陈万权率领麦类真菌病害综合防控创新团队,共同完成“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与流行,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达120多亿元。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培养计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来开展科研攻关,以此来确保小麦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陈万权说。 [:tang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