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从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高企、需求疲软、国内外价差悬殊、深加工企业勉强开机维持甚至停机的市场现况来看,玉米价格后期仍有下跌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储玉米库存.. 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从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高企、需求疲软、国内外价差悬殊、深加工企业勉强开机维持甚至停机的市场现况来看,玉米价格后期仍有下跌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储玉米库存已经超过1.50亿吨。在2016年4月份中国玉米临储项目结束之后,国储玉米库存预期还会进一步攀升。 玉米高库存确实亟待消化,国家考虑解决高库存问题无可厚非,但“治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一位长期关注玉米行业的专家认为,导致目前高库存的根源并不在于临储收购价格过高,主要原因是下游消费环境太差。在不解决下游消费疲软问题的前提下,单纯下调临储收购价或者取消托市收购都无法真正解决高库存问题。 大库存如何消化成疑问,出台新的应对政策也迫在眉睫。 然而,出台政策绝非调低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就草草完事,也非国家完全退出对玉米市场的调控和引导,一切都交给市场去处理这么简单。因为,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东北产区农户种植玉米成本均在10000元/公顷以上,同比大幅上涨1000-2000元/公顷,在种粮成本逐年上涨的压力下,下调玉米收购价格或取消托市收购都会打击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下滑。 事实上,在临储收购价格下调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市场收购价价格已下降至0.8元/斤,农民的种植收益大幅下降已成为铁定的事实。种玉米不挣钱甚至亏本,不仅伤了农民的心,影响粮食安全,而且也将会波及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此,对于玉米这样一个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主粮品种,政策调整必须慎之又慎。笔者认为,控制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实施南方运输补贴提振南方企业使用临储玉米、扩大推广燃料乙醇生产使用才能安全有效地去库存的有效方法。而放眼长远,国家综合布局、稳步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向其他品种种植转移则是去玉米库存化的必经之路。 [:tang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