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对于现在很多80、90后来说,玉米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是儿时香甜的回忆。在零食并不是很多的那个时代,玉米和红薯就是最诱人的零食,特别是玉米,下锅可以煮汤,干蒸原汁原味,榨汁营养又解渴,烤的那就更不用说啦!再麻烦点儿做成玉米面,还能有好多用途,玉.. 对于现在很多80、90后来说,玉米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是儿时香甜的回忆。在零食并不是很多的那个时代,玉米和红薯就是最诱人的“零食”,特别是玉米,下锅可以煮汤,干蒸原汁原味,榨汁营养又解渴,烤的那就更不用说啦!再麻烦点儿做成玉米面,还能有好多用途,玉米面馒头、玉米糊、玉米块、玉米面饭等等,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又能吃出新花样来。 如今,工业时代到来,玉米越来越多的是成批成量的种养、深加工,“零食”早已算不上,现在的食品种类太丰富,玉米也回归了粮食作物的正道。本以为前途无忧,却也是被骨感的现实给打败了。全国秋收已近收官,作为秋收主要作物,今年玉米产量将再度提升,但迎来丰收的主产区农户们却高兴不起来。据悉,河北、吉林等省目前玉米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严重挫伤粮农种粮积极性,甚至有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同时,玉米库存持续高企,不断蚕食深加工行业利润。这不得不让人担忧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未来发展。 据了解,我国玉米市场由于产区条件、烘干工艺等不同,东北产区、华北产区所产玉米品质有所差异,且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玉米托市收购政策仅针对东北玉米市场,华北玉米市场则更加市场化,两个市场价格运行逻辑不同。此外,在用途上,东北烘干玉米在下游以饲料加工为主,而华北玉米更适合玉米淀粉等深加工。 据农户反映,今年玉米长势良好,产量稳中有升,但价格却节节走低。以新玉米为例,价格从刚上市的每500克1.1元左右已经下降到每500克0.8元左右,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也低于农民预期,农户出现惜售情况。基层农户还反映,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又遇今年粮价大跌,农户利益受损严重。这导致种粮大户不得不调整种植结构,缩减种植面积,种粮积极性降到冰点。 邯郸种粮大户李波流转土地5000亩,他介绍,今年玉米价格偏低,除去各种成本,仅仅保本。本来有扩大流转土地面积的打算,面对现在的价格行情,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此外,为维持运转,打算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目前流转的土地中有20%种植蔬菜,明年将提高到30%。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流转大户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每年的租金压力普遍较大,加之缺少贷款抵押物,目前大户的资金链普遍吃紧,已经出现毁约弃租现象。多位专家指出,玉米等几大主粮目前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存在诸多积弊,需要加速完善和改革当前临储政策,用市场之手解决问题。 玉米深加工企业陷行业困境 据悉,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品需求不旺、原料成本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困境,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 除了库存高企,深加工产业的损失惨重也是这一轮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一个较大的负面效应。据介绍,截至7月底,长春市玉米淀粉出厂价在2900元至3000元/吨,生产一吨淀粉要亏损200元/吨,换算成加工玉米,长春市玉米深加工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亏损169元/吨。而加工酒精的亏损更为严重。 实际上,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亏损并非今年才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玉米大量积压,国家储粮难和农民卖粮难的矛盾较为突出,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较大程度缓解了玉米收储难题,同时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各地粮食深加工产业遭遇成本高企、售价下滑、需求不旺,加之“同质化”竞争及产品结构趋同等原因,出现严重产业危机。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市场萎缩,尽管国家采取措施给予补贴“输血”,但依然颓势难改,亟须采取措施破解当前玉米深加工行业困境。 玉米深加工企业急需价格“避风港” 玉米淀粉作为基础工业原料之一,和其他大宗商品一样已经进入了过剩周期。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我国淀粉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0.4%。产能过剩,加之缺乏价格避险工具,玉米淀粉企业不得不降低开动率,被动应对经营风险。 中国玉米淀粉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明导表示,玉米淀粉作为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对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为行业提供了价格发现工具,帮助企业有计划地安排生产销售。其次,能够帮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通过玉米淀粉期货上市,可以推广先进管理与规范,引导玉米加工行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整体升级。 一些企业负责人还表示,玉米淀粉期货的上市,将更便利企业稳定与下游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玉米淀粉期货不仅可直接为淀粉企业所使用,对一直以来苦于市场分割而玉米期货避险效果受影响的华北市场来说,也解了保值工具之渴。玉米淀粉期货是基于实际情况的产品创新,有效实现了玉米产业上下游及全国市场的覆盖。 专家表示,上市玉米淀粉期货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期货市场提供的真实、合理、有效的价格,也将为实体产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品种的不断成熟,整个玉米淀粉行业将随之成熟壮大。 玉米价格居高不下临储政策有待完善 据了解,针对目前国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已经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有所行动。具体而言,确定将用“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其中,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针对目前结余量巨大的玉米,将改革完善其收储政策,也要启动价格市场化改革。 针对当前粮食库存爆满、消费需求不旺、跨省移库不畅、新粮上市增压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当前高库存压力,同时兼顾长远,避免政策扭曲市场价格的现象持续发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一是完善玉米临储政策,让临储价格在保护农民利益、兼顾中央财政承受力的基础上,尽量接近市场价格。 二是给予加工企业适度补贴,扩大粮食消费。应提高补贴标准,实现企业盈亏平衡。同时扩大燃料乙醇消费,实质性消化国内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在政策性粮食收购启动期间,按照深加工企业生产用粮情况,给予一定额度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收购。此外,对于露天储粮和生霉粒超标的临储玉米,采取定向销售的政策,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补贴力度,尽快消化库存。 三是适度控制进口。由于国家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限制,进口总量不大,虽然今年出现了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进口玉米的罕见现象,但相对可控。国家应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控制进口,打击走私。 四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从单纯追求玉米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明确玉米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减少非功能区玉米种植面积,缓解国内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压力。 [:z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