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同样是农民,种小麦、水稻的农民能够获得国家的各种补贴,由于不是主粮,种土豆的农民却什么都得不到。对他们来讲,这有失公平。”熊兴耀说。业界很多人戏谑地将马铃薯称为“三无”产品。良种补贴是我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力举。然而,放眼全国,仅有很少地区对马铃薯进行少量补贴。 在这种状况下,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一直在8000万亩左右徘徊,增长缓慢。“地方的种植积极性都转移到了获得补贴的粮食作物上。”熊兴耀说,这大大限制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有专家指出,“主粮”和“非主粮”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成为主粮作物,在产业上将享受到更多的扶持、优惠政策,在科研上,也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用于开发新品种等的研究。 熊兴耀也表示,目前我国从国家队到地方队,马铃薯的研发是非常薄弱的,水稻、小麦等作物作为重点科研对象,很容易拿到项目经费,但相比之下马铃薯研发的项目和投入还很不够。 ——专家建言—— 未来发展 育种技术提高是关键 当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未来土豆主粮化种植目标是1.5亿亩。 对此,潘文博表示,扩大马铃薯种植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作物争地。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是要优化布局,西北地区要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南方地区要重点开发利用冬闲田,扩大冬种马铃薯等作物种植面积;要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等地区,适度改种一些节水作物包括马铃薯。 据统计,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在1吨左右,这一数据已经维持了30多年。其间,国外马铃薯单产已由每公顷10多吨增长到30多吨,合每亩两吨多。 “好的品种是影响丰收的重要因素。”熊兴耀说,在这方面,科学研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野生种质资源抗旱、抗寒的优良性状很难被直接“拿”过来。为此,必须做好以育种亲本为代表的种质资源收集和遗传基础研究。“亲本的好坏与后来的品种性能密切相关。” 在这方面,熊兴耀等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大量尝试。在农科院的研究基地——华北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衡水,他们初步筛选出大西洋、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等多个适宜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强、生长势强、丰产性好,产量高的亩产可以达到2.5吨。 同时,他们还创新建立了“马铃薯+谷子”种植新模式,节水性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小麦+玉米”或“小麦+谷子”的种植模式。 “从技术层面来讲,提高马铃薯的单产是现实可行的,而且不难做到。”熊兴耀说,未来发展,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和关键生产环节的引导性支持,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推进马铃薯的主粮化。 ■相关链接 小土豆“大”营养 土豆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因此食用土豆能保证人体需要的能量,同时土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还有大量木质素等,营养价值较高。更重要的是,土豆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不会很大,富含的淀粉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增强饱腹感,而且它还有三大主粮所没有的营养物质——胡萝卜素。 如果和苹果做比较,土豆中含有的膳食纤维与苹果一样多,所含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左右,而矿物质含量则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 此外,土豆是非常好的高钾低钠食品,每100克土豆含钾高达300毫克。众所周知,饮食中的食盐过量,将导致体内的钠过多,进而诱发高血压,如果在饮食中增加钾的摄入,多余的钾排出体外时,可以带走多余的钠,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文·记者 付丽丽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