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大豆新政能否催生产业“新基因”- - 粮油市场报主办

时间:2015-02-03 10:29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大豆,新政,能否,生产业,新基因,日前,大豆新政能否催生产业“新基因”

文章摘要:日前,《黑龙江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发执行,方案中提到,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4800元,即每市斤2.4元。这标志着连续实行了7年的国家大豆临储政策宣告结束。 所谓目标价格政策,就是在市场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

  日前,《黑龙江省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下发执行,方案中提到,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4800元,即每市斤2.4元。这标志着连续实行了7年的国家大豆临储政策宣告结束。

  所谓目标价格政策,就是在市场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

  根据政策,试点阶段大豆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试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价格在大豆播种前公布,以向农民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安排农业生产。政策范围涉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而与目标价格对应的市场价格主要为采价期内黑龙江省大豆平均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监测确定。

  国家临储政策取消

  此次目标价格政策的出台,广被关注的原因不仅是新政标志着此前已经连续实行7年的大豆国家临储政策已取消,同时,也被看做是我国粮食政策的一次“中等规模”调整。

  临时收储,这种被决策部门看做是救急的粮食政策,广被诟病几年之后,终于退出了。理由似乎与这个政策的美好愿望正好相反——连续多年的国产大豆临储收购政策,不但没有刺激农户更多地种植大豆,反而导致国产大豆产业的不断萎缩。

  据了解,我国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然而,临储政策下,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却在“政策利好”下不断萎缩:2010年6735万亩,2011年5193万亩,2012年不足4000万亩,2013年3105万亩,4年间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

  据介绍,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水稻价格逐渐上涨,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越来越高,但大豆价格却始终徘徊在每公斤4.4元左右,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处于较低区间,远低于玉米、水稻的种植收益。由于比较收益差距逐渐拉大,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降。以前在种植区大豆随处可见,现在已经是零星分布了。

  黑龙江金泉集团董事长金海龙认为,以前大豆临储政策看似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豆难问题,但政策执行过程的链条复杂,农民得到的实惠有限。业内人士普遍的观点是,好政策,但没有被农民认可。“大豆价格本身就不高,效益始终不大,国家虽然出台托市价格,但对农民而言,大都是把大豆直接卖给粮贩子,很多大豆实际销售价格并没有达到临储价。”金海龙认为,大豆临储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有形之手指向更明

  从2010年6735万亩到2013年的3105万亩,4年间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一半,2014年初公布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政策,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控制,种植面积达3304万亩。此次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落地”,给豆农增强了信心。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升,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近两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却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

  这种背景下,实施直接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产业链长、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的棉花、大豆等矛盾突出。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正因为如此,黑龙江省开展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就是国家意在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