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编者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锁定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如同春风吹拂,总能唤醒田野生机,滋润农民的心田。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作为稻谷第一省,湖南打造.. 编者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锁定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如同春风吹拂,总能唤醒田野生机,滋润农民的心田。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作为稻谷第一省,湖南打造“中部粮仓”,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湖南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迈向农业现代化? 几天来,省内农口战线、有关专家和广大农民捧读、热议中央一号文件,翘首以盼农业现代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央一号文件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解读 省粮食局局长张亦贤: 湖南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安全都是第一要义。我们讲粮食安全,就是要立足“谷物基本自保,口粮绝对安全”,让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从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是全国稻谷第一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是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每年调出80亿斤至100亿斤商品粮,主要是口粮。可见,湖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特殊,无可替代,使命光荣。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除了明确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外,还提出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进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规定之细、内容之多,都超过以往。这对粮食主产省而言,就是重大“利好”,将获得国家层面更有力的支持。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要积极抢抓机遇,努力打造“中部粮仓”,加快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既重产量和数量,又要质量和效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粮食要“量”增,更要“质”优。湖南近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要在保持总产的前提下,花更大力气保障稻谷的优质和粮食产品的绿色、健康、环保。湖南稻米既要优化组合原有品种,又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加强区域种植规划,从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立优质、绿色、有机原粮生产基地,介入粮油生产前端种植环节,实施“一乡(镇)一品、一企一品”工程,提升湖南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创新,做强粮食产业链。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仓容和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湖南将大力抓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按照“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总目标,构建“网络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根据粮食产量、商品量、农民送粮距离等合理布设全省收储网络。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做到有仓储粮、储得好粮、卖得出粮。采取合作、合股、合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湖南涉粮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强社会化服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15年将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粮食部门将及早与有关部门协商,提前做好今年早稻、晚稻收购的相关预案,确保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地方龙头企业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鼓励粮食企业创新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粮食效益。对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湖南将深化粮食经营发展模式改革,确保种粮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千亿粮食产业“五扶”(扶大、扶强、扶优、扶特、扶品牌)工程,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企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粮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引导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强化产销衔接、东进西拓战略,提高湘米外销市场份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从生产引导向品牌消费的实质性转变。 (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整理) 专家谈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李志纯: 湖南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