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年年增产,我省也连年夺丰收,而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粮食增产放在重中之重。这是为什么?我的理解是,无论农业结构如何调整,方式怎样转变,粮食生产丝毫也不能放松。 就在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前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更实了,一级一级抓,确保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地”。这就表明,中央抓粮食安全的决心、力度丝毫不减,只会加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 从湖南来看,我们更没有理由放松粮食生产。多年来,我省一直在品种之间调结构,但不管怎么调,水稻作为第一主粮,面积、总产优势难以撼动,稻谷产业的地位没有削弱。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是国策,而湖南生产的粮食,九成就是口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湖南农业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湖南理所当然要为国家粮食安全承担政治责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湖南粮食生产如何搞现代化?我认为,用一条现实的标准来衡量,就是种田的劳动强度要减轻,农民的收入要增加。实现这一目标,湖南粮食生产要在“三化”上下功夫。 规模化。适度规模化才能现代化,湖南要大力发展种田150亩左右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过专家调研和论证,种田达到150亩左右,收益率最高。因为在这个水平,全程机械化种田,夫妻两口子就可打理,正常年景种一亩双季稻,纯利能达到800元,家庭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 标准化。从种子下泥,到稻谷入仓,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每个链条达到理想状态,才能提高产量,并保证质量安全。按标准化订单模式,粮食生产者与龙头企业结对,生产基地按企业要求种植,走精准农业的路子,全程标准化操作;企业按一定幅度加价收购,这样企业有好的原粮,粮农按要求放心生产,产好谷、卖好价、出好米,喊了多年的做强湘米产业可望“圆梦”。 机械化。一家一户种田,有了机械帮忙,种上100亩很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比国内低30%左右,原因何在?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以发达国家为例,种一亩田平均只需半个工日,按国内的工价就算100元。而国内一家一户按传统方法种田,种一亩田要5个工日,劳动力成本就要1000元,一亩产900斤至1000斤,刚好够人工成本。我们讲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从湖南来看,晚稻机插秧技术还没过关,多数山区机械化种田的水平还很低,机械替人节省成本的空间还很大。 具体抓法上,湖南要通过水稻集中育秧,稳定双季稻面积,稳定总产;开展高产创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精加工打品牌,信息技术助力产加销,一二三产业融合,全方位创新经营方式,实现粮农增收,推进粮食产业现代化。 (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整理) 期盼 长沙市望城区种粮大户袁虎: 机械化种田难题待解 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广大农民都翘首以盼。对种粮大户来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我们的“福音”。 仔细读了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感到很兴奋,国家是支持农民种粮的,种田致富还是有盼头,种粮大户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群体,应该感到光荣。 手捧中央一号文件,我又不由自主地想起去年种田的经历。 2014年我种了2200亩双季稻。由于阴雨寡照,早稻成熟季节推迟半个多月,7月下旬才收割。眼看秧田里的晚稻秧苗“疯长”,必需赶紧抢插。那时候,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专业农机操作机手稀缺,我开出600块钱一天的工价,还是请不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