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7年来食品安全涉案公职人员披露逐年增多;国务院办公厅部署,今年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 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工作报告中公布了一组与食品安全公职人员犯罪相关的数据:2014年共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1.1万件,在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
7年来食品安全涉案公职人员披露逐年增多;国务院办公厅部署,今年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 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工作报告中公布了一组与食品安全公职人员犯罪相关的数据:2014年共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1.1万件,在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监管执法等领域查办职务犯罪2286人。 新京报记者梳理7年来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事件背后都有监管不力的影子,造成监管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指行业监管人员渎职与腐败,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执法人员充当违法企业保护伞。 记者统计显示,7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涉案公职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分析称,今年,伴随毕井泉履新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食药领域或将迎来新一轮反腐与改革动作。 食品企业人大代表的困惑 一提到食品安全,全国人大代表、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良不谈《食品安全法》,也不谈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而是直接指向了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 多年来的食品打假经历,让他越来越感到困惑。 1999年,王守义集团在河南南阳发现多处造假售假窝点,数量庞大,其仿造的“王守义十三香”和“王守义麻辣鲜”外观上足够以假乱真,非专业人员难辨真伪。打假开始成为王银良日常工作“重头戏”之一。 “我们这个企业就是打假打出来的。”王银良说,“打假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花300%到500%的经费去打假,如果不花这个钱没人给你办事。你要把所有问题都查好,把所有事情都替他们安排好,恨不得拿轿子去抬他们。” 10多年来,王守义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打假,累积投入已达数千万元,先后共有50余人被送进法庭,但制假贩假现象却依然猖獗。 在他看来,如今大企业都在规范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不但损害企业声誉,也会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但企业在花大力气打假的时候,如果地方监管不到位,那么企业的努力也往往会付之东流。 同样困惑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今年,他带上两会的是一份“关于完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刑事处罚的议案”,建议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去年全国两会,吴向东的建议是“严厉打击利用职权给制假、售假犯罪分子提供保护、谋求私利的地方保护伞”。这与王银良的建议不谋而合。 吴向东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制假、贩假等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他发现通常内部立案时有2000多起,能逮捕的有200多人,但再往下,最终绳之于法的只有20多人。而且常常是“前脚抓人,后脚求情”,以钱捞人、以钱换刑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方本应打假,却变成了护假,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打越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部门很可能在监管过程中充当了不法经营者的保护伞,使正规生产经营的商家举报无门、走投无路,从而不得不选择同流合污。 对于食品企业反映的打假困惑,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效敏提到了“政府俘获理论”,认为食品安全与监管人员腐败之间是有关系的。 所谓“俘获理论”,指政府管理机构在建立之初能够独立运用权力公平管理,但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长期共存中,管理机构逐渐被管理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俘虏,最终为少数利益集团谋求超额利润,使真正的守法者损失利益,结果使被监管行业更加不公平,降低整体效率。 腐败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痼疾之一 王守义集团在一些地区的打假就遭遇了这样的“俘获理论”。 王银良说,摸清制假售假窝点情况后,集团一般会通报给公安、工商、食药监局等职能部门,但往往当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制假者却早已闻风而逃,“总有内部人员给他们通风报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