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类团购”模式:一个村的村民想买什么农资,可以去附近的云农场村站,村站上有人提供咨询,然后帮农民下单(当然了,若有农民是资深网咖也可以自己下单),村站可将需求和其他村站整合,直接向厂家采购,以拿到最低价。 不过,如前所述,中国农资和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环节繁复,交易成本颇高,大体上,厂家加价10%给到区域经销商,后者加价15%给到分销商,分销商加价20%给到农场主。如今互联网带来的“去中介化”则试图改变这条冗长的流通链——就像它在其他产业中已经做到的那样。 你可以想象,这势必撼动了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传统农资销售的奶酪。去年有报道称:“面对云农场的进入,一些个体农资经销商成立起农资营销协会等组织,共同抵挡云农场带来的冲击波,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并不见成效,倒是有人悄悄地加入了云农场……对他们而言,云农场(电商的预付模式)最起码解决了以往最让他们头痛的赊销问题。” 所谓赊销,就是在传统农资流通过程中的一个各种因素导致的恶性循环:农民赊欠经销商的,经销商再赊欠农资生产企业的,赊欠数目越来越多,最后无法全部到账。那为啥还允许赊销?一位经销商说得好:“你不赊他赊。” 变革之路 当然,作为垂直电商,云农场最为珍视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通过网上交易的大数据产生的增值服务——譬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整理,形成有价值的咨询,继而衍生出相关的金融产品,甚至可以据此建立一个“农产品安全指数模型”,帮助农场主把不同安全指数的农产品出售给所需厂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国农产品安全——你也知道,如今市面上不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非常可疑。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如今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变革,都是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就像吴立所说:“如果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抢银行钱的话,互联网农业肯定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帮助农民,帮助农户去挣钱,是帮助城市里的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 最后一个问题,倘若你承认中国的发展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作为代价,那么我们该对“互联网+农业”满怀期待么? 社会学者梁鸿曾在《中国在梁庄》中感叹道:“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 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至少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权。正像凯文·凯利所言——文明就是一个不断增加选择的过程,我们不断用技术创造东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把它们卖出去,而是为了创造此前从未有过的新可能性。“长期来看,技术给了我们更多差异、多样性、选项、选择、机会,还有自由。这便是进步的定义。”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