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五”时期应加快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农民日报社王瑜课题组认为,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其粮食生产目的实现了从传统农户的“自给为主、余粮销售”向“商品化生产”的转变,粮食生产的导向也从“产量最大化”向“收益最大化”转变。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加快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通过综合施策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重点是完善主粮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同时加快探索完善金融保险支持粮食生产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补贴资金规模,特别是关键生产环节补贴和技术应用推广服务补贴,重点用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真正发挥补贴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关于“十三五”时期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一)按照养分平衡原则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靖课题组按照土壤养分平衡原理,以各省农作物养分需求量和畜禽排泄量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测算,发现京、津、辽、沪、浙、闽、粤、桂、琼、川、黔、滇等省畜禽粪便养分供给均超过了农作物养分需求,特别是北京和海南的畜禽粪便养分供给超过了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倍以上,属于畜禽养殖环境超载区。内蒙古、赣、鲁、湘、渝、甘、苏等省区畜禽粪便养分供给量与农作物养分需求量的比例在80%-100%之间,属于畜禽养殖环境平衡区。冀、晋、吉、黑、皖、豫、湘、陕、宁、新等省区的畜禽粪便养分供给量与农作物养分需求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下,特别是黑龙江环境负荷系数不到1/3,属于畜禽养殖环境潜力区。对这三类区域应采取差异化的引导措施,在超载区实行畜禽总量调减策略;在平衡区大力提升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在潜力区大力承接超载区畜牧业的转移,实现种养平衡。“十三五”期间优化我国种养业布局的思路是,按照农田消纳畜禽粪便能力确定畜牧业发展规模,将养殖业产能由大城市、华南和西南地区向东北、中部、西北地区转移,重点是从华南、西南向东北、黄淮海地区转移。 (二)推动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转型。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王光宇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饲料粮需求约为口粮需求的2.5倍,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十三五”期间应推行“粮草兼顾”战略,一方面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优质青饲料,提高畜牧业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耕地,同时培肥地力、保持水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种植制度方面,可选择粮草轮作、粮草套种等种植制度,充分利用双季稻区冬季闲田、中低产田以及闲置荒地等种植牧草。在牧草品种方面,可选择桂牧一号象草、象草、台湾甜象草、苏丹草、高丹草、墨西哥饲用玉米(大刍草)、扁穗牛鞭草、杂交狼尾草等。 (三)以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蔡学斌课题组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粮油加工领域,围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食产业化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的产地干燥技术装备、油料预处理装备、低温压榨制油装备等;在果蔬加工领域,围绕果蔬原料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方向,重点开展果蔬汁多元化产品开发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果蔬罐头加工技术与装备、脱水果蔬的高效节能提质干燥技术与装备、果蔬贮运保鲜技术与装备等的研究;在畜产品加工领域,加强对传统中式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配套工程化技术装备,发展肉制品及禽蛋制品的精深加工设备,实现变大包装为小包装、变粗加工为精加工、变生产品为熟制品、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弃物为新的增值点。加大乳制品科研投入,提高乳品原料、技术及设备的国产化比例。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