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汪徐秋林)公众、学界对转基因的认知理解一直众说纷纭,食品安全事故高发的背景,让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信任被进一步放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首次写入文件。..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汪徐秋林)公众、学界对转基因的认知理解一直众说纷纭,食品安全事故高发的背景,让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信任被进一步放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首次写入文件。 距1996年世界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已近20年,今天为何仍要强调“科普”?面对舆论,科普会不会“只报喜不报忧”?面对民间转基因广告“乱象”,官方作何回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近日做客《新华访谈》,探讨我国转基因产业面临的舆论纷争。
![]()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中)近日做客《新华访谈》,探讨我国转基因产业面临的舆论纷争。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陈竞超 摄 为何提“科普转基因”? [新华访谈]中央一号文件自2007年起,6次提及转基因,今年特别增加“科普”要求。这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是否意味我国政府在对待转基因的态度上有所变化? 杨雄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农业部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贯的,就是要加快研究、确保安全。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一项农业技术。据统计分析,采用转基因技术对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作物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加快研究、强化自主创新的话,我们的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就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带来严重威胁。虽然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20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问题和安全事件,但绝不能因此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和监管有丝毫放松。 科普工作是整个转基因工作体系的完善。转基因技术属于在分子层面的操作,需要科学普及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认识到转基因的本质,从而消除大家心中的顾虑,促进转基因产业的健康发展。 转基因作物知多少? [新华访谈]有人认为,没见过的水果蔬菜就是转基因产品。是这样吗?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常见转基因产品都有哪些? 吴孔明:可能也有一些说法,凡是自己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就认为是转基因,但其实它们很多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 我国对转基因的管控、审批非常严格,到目前为止批准的转基因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生产、活体种植的两种作物,抗虫转基因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我国每年种植的棉花大概8000万亩左右,其中80%都是转基因棉花,主要用于抵抗棉铃虫等虫害。再一个是番木瓜,番木瓜有种病毒病没办法解决,但做了转基因后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现在我国我们国家每年种植番木瓜大概是10万亩,转基因种植比例大概80%至90%,也就是说,市场上番木瓜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 第二类是批准进口而不是种植的加工原料,以大豆居多。去年我国进口7100万吨大豆,大部分都是转基因的,以抗虫耐除草剂为主。此外还有玉米、油菜等。利用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加工而成的农产品,尤其是植物油,10多年来已经非常普遍。 “非转基因更健康”的广告靠谱吗? [新华访谈]有的商家在宣传中强调自己“非转基因更健康”,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规范呢? 杨雄年:关于转基因的广告我国有明确规定,农业部也和国家工商总局沟通过,要求对我国乃至全球均无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品种,比水稻、花生及其加工品的产品禁止使用“非转基因”的广告词。对已有的转基因产品,像大豆、油菜及其加工产品的广告当中除按照规定收取证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转基因”效果的词语,包括“吃了更健康”等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