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人们的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似乎很遥远。但新潮流下,两者相+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现状。 目前,我市已搭建起较为完整的云+网+端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重庆农业正在从电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点向农业全领域的面上渗透。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
在人们的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似乎很遥远。但新潮流下,两者相“+”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现状。 “目前,我市已搭建起较为完整的"云+网+端"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重庆农业正在从电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点"向农业全领域的"面"上渗透。”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鼠标键盘“点活”土地,重庆农业正在积极探索,努力从中开辟新的发展天地。 互联网“护送”农产品保值升值 过去,解放碑某公司职员小汪回乡时,总喜欢到父母家的田地里亲自采摘,返程时的汽车后备箱,通常被大包小包的蔬菜塞满。“自家里种的菜农药化肥少,吃起来放心。”她说。 现在,小汪不再为此烦恼。通过手机或电脑网上下单,铜梁一家名为凯胜的农业公司会定期将蔬菜配送过来。和菜市场的菜不同,这些蔬菜不仅价格便宜两成,还可以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进入公司官网,通过图片或视频,清楚地看到蔬菜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再担心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 小汪有所不知的是,基于上述二维码对农产品进行身份识别,这种管理技术叫做农产品追溯系统,它和农村电商捆绑,成为互联网在我市乃至全国农业中最典型的应用之一。 和铜梁这家公司类似,梁平一家名为“天农八部”的公司选择了20万株优质柚树,在树干和果实上同时贴上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能清楚地查阅到这只柚子的全部信息。去年,这家公司去年所产的1.2万吨柚子卖了6000万元,销售收入比此前至少翻了两倍。 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公司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此前,由于从批发到零售诸多环节层层“加码”,该公司能赚到的钱并不多。“电商让我们销量迅速扩大,利润率也至少提高4成。”凯胜公司创始人刘尧说。 同时,借力互联网技术,农业产业也打破供销阻隔,逐步做大做强。最典型的,当属荣昌生猪。去年5月,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在荣昌上线。通过该平台,养殖户能够参考市场行情,合理安排自己的养殖规模及周期,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能够与养殖户直接在线沟通,开展贸易洽谈,从而构建起生猪价格波动的避风港,“熨平”市场价格波动。市农委数据显示,半年来,该平台撮合的交易金额已达到7400万元。 “互联网+农业” 重庆探索奏响“三部曲” 互联网+农业’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一是局部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阶段;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互联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并形成新的分工形态。”市农委信息处副处长高宝春说。 “互联网+重庆农业”的第一阶段,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云、网、端三个层面。 “2009年启动的‘村村通’互联网宽带工程,已经为我市农村构建起一张‘网’。近年来,农村逐渐普及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则提供了‘端’。‘云’主要指专业化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数据。”高宝春说,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120个行业子网站、5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搜录各类农业信息53万条,不少农民根据农业气象分析、农产品价格监测的“大数据”合理安排生产节奏、调整产品结构,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产品“滥市”。 基于前期“云+网+端”构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市农业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表现形态是上述和农产品追溯系统相捆绑的农村电商,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互联网+重庆农业”的主流。 高宝春预测,“互联网+重庆农业”即将迎来新的时期,即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阶段。秀山县的探索,就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尝试。 2013年,秀山国资委出资组建了“云智网商城”,通过网上点对点销售,把武陵山特产卖到了全国。市场打开后,产品供不应求,一度断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