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秀山在10余个村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武陵生活馆”,既收购特产,又兼做售卖日常工业品、代购车船票、代办小额贷款等业务。通过它,秀山农民既可随时把从武陵山上采摘的特产送到收购点换成钱,又可以在网上下单采购工业品,由就近的“武陵生活馆”送货上门。 线上消费刺激了农民的线下生产,他们增加了山货的采摘量,从而确保了“云智网商城”的货源供应。据透露,去年,“云智网商城”的销售收入为1.2亿元,而按照今年前两个月的销量,全年收入将超过4亿元。而随着“云智网商城”生意火爆,原始采摘的特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秀山计划建立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基地,根据网上的客户需求,组织农民种植或养殖武陵山特产。 “以前秀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地,卖特产是偶然和随机的,只能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现在,电商为特产拓宽了销路,一些农民把采摘特产作为增收致富重要门路,未来,农民会根据网上的订单进行定向生产。”“云智网商城”运营总监车玉昕认为,秀山农民收入渠道的变化,折射的正是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后新的分工形态的形成。 “星星之火”期待“燎原之势” 尽管点上和局部的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但这样的“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市每年通过电商销售了多少农产品、有多少家农业企业采用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给农业带来多大的新增产值等基础性统计,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量在总量中的占比在10%业内。 以大宗农产品水果为例,传统的“批发+零售”销售渠道仍然占据绝对主流,线上交易量微乎其微。我市最大的水果销售企业“洪九果品”创始人邓洪九透露,他们一年的总销售额在13亿元左右,但网上销售只有几百万元。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认为,以互联网促进农业现代化,基础是建立更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更广泛采用农业智能设施,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更多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从而逆向推动农业“要素重组”,深入融合到农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中去。 就前者而言,高宝春认为,我市有着良好的农业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但数据缺乏流动性,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不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政府尤其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他建议用“多部门联席会议”的方式理顺管理机制,尽快拿出具体的发展规划,用财政奖励、金融支持和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就农村电商而言,邓洪九认为,目前我市农产品在线上还远未形成像线下这样的主导性品牌,有上万商家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等待市场自动优胜劣汰的同时,我市需要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电商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访谈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是大数据 本报记者 吴刚 重庆日报:你认为互联网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蒲勇健:互联网不仅自身能创造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不可限量的前景。 就农业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政府搭建的农业网站,网上的农产品买卖,以及农产品追溯系统,都成为了常规的应用。更关键的是,它能跨越区域甚至跨越国界实现供销对接,从而根据销售来组织生产,相当于产业链全要素的重组,从根本上避免生产过剩,这是其他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重庆日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 蒲勇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完备的农业数据库,这是前提和基础,也是薄弱环节。例如,现在很多农业网站连数据都没有及时更新,根本没法用,更不要说对数据的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大数据,没有大数据,零散的消息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我建议由市场化的专业公司来做农业数据库,这里面有盈利空间,例如网站的流量就能带来广告收入,所以企业来做,并不缺乏动力,相反政府来做,反而没有动力。但政府部门应该向企业开放数据源,否则数据库完全没法建立,因为政府拥有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