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也是一大着力点。5月底,一场小麦新品种节水种植展示活动在河北省高邑县举行,有32个小麦新品种参加展示,每品种展示面积1亩,展示田改浇3次水为只浇2次。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介绍,全省小麦灌溉用水大约需要70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一半。去年秋季起,河北在超采区实行季节性休耕,计划压减冬小麦85万亩,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品种。 “各个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和主要农作物品种都不相同,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闫冠宇透露,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明确将分区域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定位相匹配的节水灌溉发展布局。 政策杠杆大有可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肯定要增加成本和投资。党高兵说,特别是对于喷灌和微灌而言,亩均投资超过1000元。这样的投入,让农民完全负担下来有些困难。 鉴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财政资金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以来,国家投入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每年达到34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的3.8倍。据介绍,对于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60%、东部地区30%,同时要求地方财政补助剩余部分,农民只适量投劳,负担较小。 李清武是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负责人,联合体目前流转的土地面积达4000多亩。在他看来,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省水,也能省地、省时、省工,产量还能提高。相较于增收来说,投入节水灌溉的成本显得很划算。 “相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需要更强烈,也更有动力。”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相辅相成,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节水灌溉是大势所趋。 目前,财政资金对经济作物节水灌溉的补贴要比粮食作物小,但因为经济作物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加之设施农业本身对灌溉方式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区,经营者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天津生宝谷物合作社主打草莓和绿色蔬菜,3年前,合作社投资92万元,打2眼深井,铺设低压输水管道12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合作社经理顾靖说,工程建成后,改善了灌溉条件,每年节水9万立方米,果蔬的品质也有了提升,算下来每年可增收80万元。 农业节水的实现,还需有力的外部机制引导。闫冠宇建议,一方面,可以出台鼓励节水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山西的一些地方实施了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对灌溉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节约下来的水量归自己,并可以实现转让,以此鼓励农民节水。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约束粗放的农业用水行为。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