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转基因争议呼唤“科学的”科学传播- - 粮油市场报主办

时间:2015-06-23 20:2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转基因,争议,呼唤,科学的,科学,传播,目前,我国,学的,科转基因争议呼唤“科学的”科学传播

文章摘要:目前,在我国,科学的科学传播还刚刚起步。科学传播的关键参与者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都各有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国际国内的传统新闻传播业不太景气,无疑影响了新闻生产的整体质量;而报道科学议题,其复杂程度远非现有记者编辑所能胜任,这就造成了我国科..

  目前,在我国,“科学的”科学传播还刚刚起步。科学传播的关键参与者——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都各有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国际国内的传统新闻传播业不太景气,无疑影响了新闻生产的整体质量;而报道科学议题,其复杂程度远非现有记者编辑所能胜任,这就造成了我国科学报道力量的薄弱。但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产学研转化增多,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越来越影响公共政策的决策。科学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如PX项目、高铁、医患关系、核泄漏、雾霾以及转基因食品等,无不如此。这反过来要求大众媒体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科学报道内容,以回应公众的关切。高质量科学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对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能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判断他们的科研成果在整个领域中的相对意义和价值,识别他们背后的利益立场,而不能仅仅被“喂食”(非贬义)。显然,对大多数记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但这也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做好科学传播,需要(某些)科学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任何科学只要涉及其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公众,就都存在伦理问题,就需要尊重公众的意见,就需要科学传播,就需要公众的“知情同意”。当今世界,核物理、化工、雾霾和转基因等应用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少数科学工作者关起门来在实验室内独立研究,或由少数“内部专家共同体”达成“共识”后径直投入应用的问题。由于这些研究发现会被用来支持公共政策,这增加了亿万公众的风险,关涉公众利益,科学工作者和公权力部门就必须向公众作出解释,就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贝克《风险社会》)。而且,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于公众纳税,科学工作者也有责任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以获得后者的理解或支持。向公众解释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工作者可选的自由,而是一种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本书看懂转基因》是作者林基兴对科普转基因的努力尝试之作。除了直接服务于对转基因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之外,它一方面还能告诉新闻工作者什么是转基因,并澄清了一系列关于转基因的“迷思”,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转基因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较好的范例,有利于提高科学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这首先得益于林基兴博士有着值得读者信赖的专业背景——台湾大学化工系学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博士;其次,林先生热爱科普工作,有着多年的科普经验,在台湾行政部门科技会报办公室任研究员、民间公益刊物《科学月刊》理事长;第三,公众有理由相信,来自中国台湾的林先生,在大陆做转基因科普工作时,他的立场是中立的。林基兴表示:“在这本书里,我不刻意‘挺转’,当然也不‘反转’,我只希望把转基因食品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关于转基因争议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让公众自己作出判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内容视野极为开阔,数据充分叙述详细,条分缕析,点评中肯。整本书行文也并非一般科学工作者的枯燥干涩,而是时时有人文社科知识的穿插,图文并茂,语气平实,没有某些“科学家”俯视众生的视角。另外,本书的许多论述并非“一面之词”,或带着结论找证据,而是冷静地将各方观点予以呈现,让读者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获得“同意”,此所谓“知情同意”。

  当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在现今中国,做好科学传播,不仅是与科学议题相关的“认知”问题,而且涉及相应的“情感(信任)”问题。有研究发现,在中国,转基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公众对科学工作者的信任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信任可以是基于“认知”,也可以是基于“情感”,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要提高信任度,必须同时提高“认知”和“情感”。我认为,如何有效增加科学界与新闻界之间的互信,以及公众对该两者的信任,是当下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巨大挑战。当然,这远不是一本科普著作所能解决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