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阡陌纵横,黄熟季节,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布谷声声,麦浪萦怀,催人激奋。田野上联合收割机挑灯夜战,种粮农民满怀丰收的喜悦,天时地利人和,催生粮食增产。 面对夏粮丰收,若要延续丰收的喜悦,必须改革改善粮食收储体系,抓好粮食流通,让市场形成粮食价格.. 阡陌纵横,黄熟季节,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布谷声声,麦浪萦怀,催人激奋。田野上联合收割机挑灯夜战,种粮农民满怀丰收的喜悦,天时地利人和,催生粮食增产。 面对夏粮丰收,若要延续丰收的喜悦,必须改革改善粮食收储体系,抓好粮食流通,让市场形成粮食价格,让政府农业粮食补贴与粮食价格形成分离,加快粮食、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步伐,让农民种粮多受益,让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粮食主销区为粮食安全担当责任。 我国冬小麦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陆续大面积收割。农业部门预计今年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自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足以看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粮价是百价之基的特殊性。此项政策措施对托举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合理引导粮价良性有序上涨,功勋卓著。 粮食收储面临三大矛盾 但是,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下降,国内粮食价格的上升,当前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粮食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特别是玉米连续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饲料加工企业频频使用进口大麦、高粱等替代品,玉米阶段性过剩特征十分明显。稻米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销售不畅态势。 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进口粮食价格下降,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形成挤压态势。 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据海关数据,2014年粮食进口量突破95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约7000万吨。近些年,虽然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内进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500万吨,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加剧了产大于需的矛盾。除此以外,大米除海关进口外,其他渠道低价进口数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国内稻谷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强米弱”“麦强面弱”为期已久,稻米加工业经营困难。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托市收购暴露的问题 完善农产品(20.69, 0.29, 1.42%)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政策,是党和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9年多来的运作实践看,无论是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还是运行成本、国家和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都收到显著成效,利国、利农、利企业。可以说是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完美结合的范例。 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粮食市场形成政府引领价格的态势,政策性库存增加,销售不畅,财政负担加大。收购主体单一,只是考虑央企诸如中储粮、中粮的利益和发挥控制力,没有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的丰厚的收购资源丢掷一边,造成中储粮四处买地建仓、收购网点,形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再度浪费,也造成中储粮等和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明争暗斗,争抢粮源,干扰粮价,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演绎成利益纠结制衡的关系,产生了内耗。 这种局面,不利于粮食市场和价格的稳定,也无助于农民真正增收。由于现行中储粮和地方粮食部门两种体制,两种收购和利益主体,造成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托市收购和竞销拍卖的行政执法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进一步改革收储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