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不久前,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接受媒体专访,谈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机遇、挑战与策略。 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6年、主管农业的广西副主席6年,陈章良不仅在理论上熟谙现代农业,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他对中国农业保持着持续关注。 中.. 不久前,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接受媒体专访,谈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机遇、挑战与策略。 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6年、主管农业的广西副主席6年,陈章良不仅在理论上熟谙现代农业,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他对中国农业保持着持续关注。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了十一连增,与此同时,进口粮食总量却在连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定价权、如何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问题、如何保证中国农民收入增加、如何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陈章良看来,中国农业走出去存在很大机遇。 粮食连增缘何大量进口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了十一连增,与此同时,进口粮食总量却在连年增加,去年已达1亿吨。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国粮食紧张,而是中国农产品价格过高,普遍高出国外20%~100%不等。陈章良表示,中国农产品价格过高是必然,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无法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随着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提高,农田耕种成本几乎翻番,中国农产品价格根本下不来。 此种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加之随着我国人口进一步增加,国人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长远看,进口农产品已成必然。 在进口农产品成为必然趋势下,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陈章良提出建议,我国应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整体战略,鼓励中国农业企业、中国农民、中国农垦去海外人少地多的国家———诸如巴西、俄罗斯、柬埔寨、非洲等国———租种农地,“用我们的技术,利用一些国家相对便宜的土地、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去种田”。 走出去面临的难题 目前农业走出去面临着哪些实际的困难?陈章良认为,主要存在以下挑战:中国的技术水平目前还不足以支撑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农业产业链的高端,而且,中国的企业还不能完全通过资本运作掌握农产品的国际定价权。 其次可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在国民待遇、土地租用购买、劳动力雇用、信息公开等方面服务不到位,中国企业在境外难以获得良好的投资环境。而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此外,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情况等基本信息也需要提前掌握。 需要政府制定总体战略 尽管面临挑战,但农业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今年两会期间, 陈章良在提案中希望政府能够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鼓励中国企业、中国农民、中国农垦走出去。 首先,建议外交部门、商务部门应提供目的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资料,以便企业提前熟悉当地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很多企业都想出去,但是去哪儿、当地的条件怎么样、当地的法律怎么样、农业条件怎么样、当地农民怎么样、当地生产出的粮食能不能运回来、能不能卖出去等这一系列信息,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间的合作比自己去单打要好得多,而且政府间达成合作的成本不会太高。 第二个建议是希望政府能够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主要是提供贷款、贴息和保险支持。中国现在租地价格大概是每亩一年750元左右,国外相对便宜,比如柬埔寨、巴西、非洲,一亩地每年大概也就几十块钱。即便如此,100万亩地一年还得上亿的钱,应该有更多的银行提供这方面的贷款。 资金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贴息,做农业 前期投入很多,贷款后利息很重,需要贴息支持。资金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保险,农业的保险很重要,天灾、人祸、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等,需要保险。 建议国家拿出一点点钱,支持农业走出去。 第三个建议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懂国际经营的人才短缺是影响农业成功“走出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培养既懂得他们的语言、文化、政策,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