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粮田。我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标准统一建设高标准粮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省农业厅统计数据,今年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小麦亩均产量超过500公斤,比非建成区高100公斤。目前全省已累计整合资金385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4046万亩。 更可喜的是,今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实现高标准粮田的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将为全省粮仓充盈发挥长远效用。这也是全国第一部高标准粮田建设法规,被省人大常委会评价为推动粮食稳定发展的“创新创举”。 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到哪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科技创新的“标配”,为夏粮连丰集聚了软实力。 沈丘县为全县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等提供“私人定制”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粮食作物平均增产5%以上,并减少不合理施肥或盲目施肥量。 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目标,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集成创新成熟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等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挖掘了小麦增产潜力,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有旱涝保收的吨粮田,加上先进技术的配套,到2020年河南达到1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承诺就有了保证。” 满足期盼,鼓起农民增收“钱袋子” 邓州市腰店乡农民单良贵,去年与县城一家面粉公司签订“订单小麦”种植合同,家里12亩地全由面粉公司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0.1元。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工数量和工资增幅持续回落,农民增收难度持续增加。对农民来说,种粮收入是最基础的经济来源,今年夏粮丰收,卖个好价钱,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 订单式种植、社会化服务,让单良贵们种田省事又省力,丰收又增收。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推进,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粮食生产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新时期,新农人正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在原有土地上实现宏大的掘金梦想。 “希望和乡亲们一起,享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福利,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社旗县郝寨镇沃野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唐道丽,是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80后女大学生,2009年,放弃广东月薪过万的外企工作,毅然回到农村,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 科技带来丰收粮。以前农民望天收的贫瘠土地,经过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改造,如今成了生金生银的宝地。短短6年时间,唐道丽流转的土地从最初的6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2800多亩。 在中原大地,有一批像唐道丽这样的新农人,他们年纪轻、学历高、视野开阔,理念新、脑子活、懂得经营,为全省粮食生产带来了新活力,也不断演绎着种粮致富的新传奇。 目前全省有10.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万家种粮大户,他们正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粮食丰收让人喜,新常态下的夏粮丰收,更凸显了中原儿女的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国粮仓”的王牌实力。发挥优势,打好王牌,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更是举全力把河南拼上去的生动实践。 [:liang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