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食品安全责任险遇尴尬 强制推行尚不成熟

时间:2015-01-16 00:44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微妙的是,《安排》和保监会文件对于这个险种的定名中包含“强制”二字,而《草案》中却无。关于这一点,胡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认为自己出险概率很低,投保需求并不很强,而中小企业又觉得会增加负担

  给中国的食品投上一道强制性的保险 ,能让食品更安全吗?自去年以来在全国多个省份试点开展的食品安全责任强制险(下称“食安险”),试图就此给出答案。

  尽管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中国食品企业中,食安险的投保率不足1%,但决策者仍然希望这一险种能尽快铺开,让消费者在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至少在经济赔偿上能获得更多的保障。

  “强制”与否

  食安险在中央层面的提出,最早见于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下称《安排》)。《安排》要求“研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制订出台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试点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去年7月初公布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下称《草案》),以立法形式对食安险做了背书。《草案》第七十八条称:“国家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支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去年11月,中国保监会草拟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性试点铺开之前,上海早在2012年就已推广食安险。而到了去年底,全国已有湖南 、河南 、江苏 、内蒙古 、河北 、浙江 、山东 、福建 、湖北等省份试点食安险。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食品安全责任险加入进来有好处——一旦企业出了事倒闭了,有保险公司在后面撑着,某种意义上能够减少消费者的损失。但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政府的监管责任?保险相当于市场机制,就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保险公司是要赚钱的,它不要求所有人(食品企业)都加入,保险公司要做好把关工作,实际上是为政府做了一个准入的把关——企业的资质如何、人员健康状况如何、生产实力如何等,保险公司都要审核。实际上对企业来讲,又增加了一道门槛,与当前的简政放权思路似乎有矛盾。参加保险不仅可能增加企业负担,而且也提高企业的门槛。”

  微妙的是,《安排》和保监会文件对于这个险种的定名中包含“强制”二字,而《草案》中却无。关于这一点,胡颖廉表示:“目前围绕食品安全责任险的一个焦点是:到底是选择强制还是自愿?第二个焦点是:这个保险推出后,作用在哪里?核心问题是如果真的强制推行,中小企业的成本会上升,可能会影响就业和市场活力。而且,将来也不可能所有的小摊贩小作坊都入保险,所以这个政策全面执行起来是很难的。《草案》本来想把‘强制推行’写进去,但有些部门阻力非常大,认为不成熟,所以只能先搞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公布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将这方面的内容简化为了一句:“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保险公司尴尬

  决策者出台食安险制度,所基于的,无疑是中国中小食品企业众多的现状——一旦这类企业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肇因,以其偏弱的资金实力,想要赔偿众多消费者所受的伤害,可谓杯水车薪。

  然而,食品企业是否愿意投保却难说。而这对于这一市场机制的另一方——保险公司却至关重要,因为后者的保费收入和风险承载能力直接受到影响。

  一家在8个省份经营食安险的保险公司产品负责人表示:“实际上食安险这个产品销售情况并不好,2014年我们这块的保费收入是300万元左右,大约有1000多家食品企业购买了这个产品,但90%是餐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只占10%。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来讲,它们的需求并不是很强,因为它们认为自己出险的概率很低,而中小型企业又觉得会增加负担。至于小作坊、小摊贩,它们又不是保险公司要销售的对象。”

  上海一家乳制品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已经上了食品安全责任险,每年交的费用大约在2万~3万元。”

  而北京某市场卖馒头的大爷则表示无法接受。他对本报记者说,每年几千元的保费,相对于他一年5万元的收入来讲,承担不起。

  “现在2万~5万保费对应的保额能达到500万~1000万,3000元保费对应的保额能达到200万~300万。其实在成本上对大中型企业来说负担并不大,但对小摊贩就高些。”上述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