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沱江,承载着内江的历史和沧桑。而“甜城内江”这段灿烂的糖业文化史,由于种种原因,几近淡忘于记忆的长河。当你走入远近闻名的市中区沱江乡,漫步于龙门镇这个古老的码头,一定会被沱江河西岸一座名为“曾家大院”的清代大型庭院深深吸引。它是甜城蔗乡最好的见证者,那些鳞次栉比的青砖黛瓦如同糖业文化的珍贵片段,在冬日的阳光照射下逐渐得以清晰。 位于市中区沱江乡的曾家大院占地13亩,修建在曾氏家族花费120吊钱购买来的风水宝地--内江丘陵地貌中不可多得的冲积地带上。沱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建筑选址就正对着这个弧形的中心。建筑视野宽阔,地势平坦,既方便人们的货物装运、居家出行,又符合堪舆学中“有来无去”的聚财理念。庭院建造在用条石围砌约3米高的台基上,大院面阔99米,正门上方是宽阔的双坡屋面大房檐,庭院背面临山,四周绿阴环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大房檐左右各分列着三组纵向如花瓣一样的坡屋侧面,远远望去,大院正面轮廓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静态中又饱含着动感的旋律。 曾达一,这位让内江人创造过辉煌的福建平民,当年随“湖广填四川”来到内江后,带领族人凭着顽强坚韧、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得以立足。定居后他又将福建的甘蔗带入沱江乡栽种,使因战乱濒临绝迹的甘蔗种植业在内江得以复苏,并迅速传入隆昌、资中等地。从此,川流不息的货船将各地的甘蔗运送至此,又把甘美的糖制品运送往四面八方, “内江甜城”的美誉随风远扬。 沿18级石梯而上进入大院正门,宽敞的前坝令人为之一振,这是四川民居“外封闭、内敞开”的建筑特点。左右分立着大院主人当年种植的龙眼树和核桃树,两棵树现在仍开花结果,如同当年从福建把蔗种和制糖工艺带到内江的两位忠实“蔗奴”,看护着这个已有300年历史的古老庭院。院内布局为三横七纵,层次分明,规整大方,建筑装饰大都简约概括,毫无繁缛琐碎之处。举目四望,碗口般粗大的木料随处可见,这得益于曾达一率家人“披荆斩棘,伐山木治室”的功业。用于祭祀、家族集会的龙厅修建在前坝7级石梯高的第二层台基上,6个石质柱础上精巧的祥兽瑞草是为数不多的装饰,起居区修建在龙庭后面的第三层台基上,不同台基上的建筑随坡就势,形成了高低不同的横向分布。 大院的纵向以龙厅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众多的房间,房内用直径为10厘米的木质梁架上下左右相连,这就是当年用于生产糖制品的作坊。浏览这些纵横交错的梁架结构,由无数梁柱分割的空间引人遐想,当年穿梭繁忙的制糖工人的身影仿佛流动起来,那浓浓的甜香味依然绕梁不绝,令人心醉。据记载,清末民初,四川产糖占全国69.2%,内江就占了四川的70%,沱江两岸是“三里一漏棚,五里一糖房”,曾家的糖房最多时就达一千余家。正是这些星罗棋布于沱江两岸的糖房和无数制糖工人,创造了内江糖业历史的辉煌,为我们写下了内江近代民族工业史上壮观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