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荆门地处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自然地貌丰富,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备,这既为当地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性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也给当地农业形成综合优势、实现包容性发展带来了策略执行的难度。作为我省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 荆门地处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自然地貌丰富,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备,这既为当地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性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也给当地农业形成综合优势、实现包容性发展带来了策略执行的难度。作为我省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域,荆门农业的发展路径具有特殊的样本价值。 荆门农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和“三农”工作指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荆门市积极推进中国农谷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激活传统资源、挖掘农业潜力,大力发展“一高三新”农业,农业发展呈现质量结构优化、速度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4年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1。农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渔业总产值占比分别高于全省5.5和4.9个百分点。特别是“香稻嘉鱼”、麦瓜菜套种、猪沼菜生态种养等高效种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可以说,荆门农业正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疾步奋进。 发展现代农业,荆门深刻把握了农业农村发展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农业农村剧烈变革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内涵与条件、任务与要求、方向与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必须重新审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重大变化,在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革新中探索实践。我国用30多年,几乎走过了西方工业化200多年产业发展的各主要阶段,这种在有限时空条件下“极度压缩”的赶超过程,使经济发展呈现出“道并行而不悖”的非典型性特征,我们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先发工业化国家迥乎不同,拥有的条件也远比当初优越。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演化阶段,可以而且必须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综合运用到农业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实现强农、富民,就应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就应当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作为背景和基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动“第六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重构经济发展新模式。如果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那么在我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进程中,“四化同步”和“三产融合”应当可以称为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荆门市委、市政府创新理念、大力发展“一高三新”的做法与中央和省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高度契合。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所谓“一高三新”,一高是指目标任务:发展高效农业,包含着高质、高产、高效益、高效率的内在要求。“三新”是指路径方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相辅相成。其中,“新品种”要求加强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的育繁推一体化,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大量引进推广新品种,从源头上为高效农业划出高起点的起跑线。“新技术”不仅指农业生产新技术,更多内含着让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切新技术、新成果,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所有技术手段。“新模式”不仅指高效生态种养新模式,更多内含着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拓展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荆门综合运用全部现代科技成果为农业集约集聚发展创造新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