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破解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是弱势产业,同时又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要求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产业链、价值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筹,聚合各类要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高位嫁接”、“深度渗透”,在“三产融合”中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其服务保障体系。 工业化条件为建设现代农业夯实新基础。先进物质装备是工业化为农业带来的直接生产力。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以工业化为载体的新技术新装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靠天吃饭”状态正在改善,工厂化育苗等大工业方式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机械化程度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准之一。荆门市农机总动力4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生猪养殖场自动饮水、母猪产床、高床保育等设施普及率达90%以上,自动料线系统正在万头以上猪场中推广。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中,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 “三机配套”率达100%。牛羊养殖场饲草加工设备如铡草机、粉粹机、揉丝机等加工设备应用率达100%。 农业科技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新支撑。现代农业技术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力量。荆门在实施“一高三新”过程中,应用推广200多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重点推广了水稻斜插法、智能测配施肥、轻简栽培、机械化精量播种及全程防灾抗灾减灾等新技术,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50万亩。示范推广21种高效种养模式,覆盖面积达到180万亩,年可增收4.5亿元。同时,积极推进荆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循环发展。 现代产业组织为建设现代农业重构新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探索并建立一种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以适应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现实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主体的数量、规模、素质状况及各主体间的协作关系、协作形式,是现代产业组织引入农业的重头戏。截至目前,荆门市已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万余个,注册农民合作社3521家,发展总数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9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18家。中国农谷农机跨区作业队全年共组织1900台次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实现跨区总收入过亿元。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服务范围拓展到14个省市,年飞行720小时,作业面积近200万亩,在全国位居第三。 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新动力。从初级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到物联网等信息化设备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电脑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形态不断涌现。2014年6月20日,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试运行,屈家岭管理区的蓝莓基地和黄桃基地先后实现了网上管理生产。通过建立本地电子商务网站群、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市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的企业、合作社达200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以金龙泉集团、湖北金源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自有产品产供销环节的电子化。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多辉农产品物流园正在按农业部定点市场标准加速组建并投入运营。 生物技术为建设现代农业拓展新领域。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到高附加值功能性保健品,再到生物医药等更广阔的领域,基于生物技术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无限潜力。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采取生物萃取技术,生产的全蛋粉、蛋黄粉、蛋清粉、蛋清液、溶菌酶等鸡蛋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并成功利用废弃蛋壳制成丙酸钙、乳酸钙、蛋壳膜多肽等系列产品,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不仅节约资源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