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送马迎羊的年终岁末,来自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向被打入主食另册的土豆,将成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4大主粮作物。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甚至许多专家称:在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 在送“马”迎“羊”的年终岁末,来自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向被打入主食另册的土豆,将成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4大主粮作物。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甚至许多专家称:“在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马铃薯可以拯救人类。”在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大好形势下,俗称“洋芋”的马铃薯抓住“马尾巴”荣登主粮宝座,虽似有国人饭碗“粮不够,薯来凑”、“揽”竽充数之嫌。但作为已有66年粮龄的“老朽”,在为马铃薯的主粮战略点赞的同时,还想作点并非“画蛇添足”的建言献策。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人口众多、耕地、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现实情况下,想牢牢端住自已的饭碗,而且碗里还要装着自己的粮食,单靠稻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显然将越来越紧张。及早谋划让马铃薯帮“老三样”主粮减负、分挑国人吃饭重担,不失是确保国人食物安全的科学选择。 为了使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能够 顺利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尚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马铃薯不应“一马独大” 历史上,在我国许多红薯(山芋、番薯)主产区,不论是鲜薯或薯干,都曾是当地百姓的传统主粮。即使在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江苏,上世纪在徐淮旱谷杂粮地区,沿江高沙土地区及苏南丘陵地带,山芋一直是当地旱田主要粮食作物及口粮组成部分。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粮食部门还专门规定了鲜山芋、山芋干与原粮、成品粮的供应兑换折率。比如江苏省粮食厅就曾在1962年6月规定杂粮主食地区每百斤山芋干顶抵75斤成品粮,鲜山芋6斤顶抵1斤成品粮,大米主食地区每百斤山芋干顶抵70斤成品粮和8斤鲜山芋顶抵一斤成品粮的供应折率,鲜山芋、山芋干早就进入城镇居民的主食口粮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徐淮农村流传这样一首民谣,说过去是“山芋面、山芋馍、离了山芋不能活”,如今是“大米饭、白米镆、山芋干子换酒喝”,这不仅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也说明山芋曾经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山芋在南方主产区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比北方马铃薯逊色,因此国家应将整个薯类家族纳入主粮化发展战略,而不应厚此薄彼、一“马”独大。 须适合国情及传统消费习惯 薯类进主粮,不应仅仅因为“保粮食安全”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核心,既不能靠专家学者权威们“御封”,也不能生搬国外的经验与做法,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及传统的消费习惯,一定要像中国传统“老三样”主粮那样有作为、有担当———必须能符合“主粮”应有功能,切实为稻米、小麦、玉米减负,真正成为主粮家族有所作为的新成员;中国的主粮必须适应国人一日三餐的传统需求;价格要似米、面那样平民化;供应和售价都不能再坐“过山车”;既不能随意脱销或让人看得见买不起,还要像“老三样”主粮那样,生产不能大起大落;产后服务更要面对与传统“老三样”谷物种籽不同的“块茎”。依靠科技,精深加工,安全储藏,渠道通畅,吃法多样,生产流通环环扣紧,一着不让。 因此,在预计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5亿亩之前,必须及早为其庞大的与“老三样”完全不同的新主粮产量寻找出路,未雨绸缪作好预案,否则一旦“薯多为患”,难免又将烂在地头。 流通加工储藏应跟上 薯类入“主”,既能充分挖掘耕地潜力、节约农业用水,又能助农增收、保障食物安全。但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必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社会化工程。马铃薯既然戴上主粮的桂冠,主管部门就责无旁贷,在相关职能部面对现有三个主粮品种常被“收难”、“储难”压得喘不过气来,对数量更为庞大,流通、加工、储藏难度更加艰巨的块茎,如果不在战略规划中充分作好应对准备,战略规划极易变成无法实现的空话。 因此,一定要吸取当今木本粮油发展过程中,生产流通缺乏沟通,已经出现的“白果白种”伤农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