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整个冬天,刘金涛忙得脚转筋:讨债和还债。 他是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一个建筑包工头,临近年关,还有六十万的工程款没有讨要回来,而身后的工人追得越来越紧,几无容身之地。让他陷入困境的,是华龙集团粮食加工项目:一个大豆油脂深加工生产线。 1月13日,刘金.. 整个冬天,刘金涛忙得脚转筋:讨债和还债。 他是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一个建筑包工头,临近年关,还有六十万的工程款没有讨要回来,而身后的工人追得越来越紧,几无容身之地。让他陷入困境的,是华龙集团粮食加工项目:一个大豆油脂深加工生产线。 1月13日,刘金涛开车带着记者,查看了这个位于海伦市郊的重点工程:在一片开阔的地块上,这个加工厂只是建起了一栋附属的建筑,便已经停了下来,至今已有两年。而整个海伦市,像华龙项目一样,陷入停工和停产的大豆加工厂比比皆是。和刘金涛一样的工程承包商们,成群聚集在劳动局等政府部门,等待政府出手相助,要回工程款。 形势是如此严峻,第二天,刘金涛的车就被讨债人开走了。刘金涛至今想不清楚,自己参加建设的这个大豆深加工项目,绥化市市委书记都曾经来视察过,勉励他们要保质保量按期完工,怎么转眼间项目就搁浅了,这个项目投资人也陷入了困境,四处找钱偿还贷款和欠款。 不过,他知道的是,整个海伦似乎都不景气,因为海伦大豆价格倒挂,亏损严重,各行各业都承受着压力。 国际冲击波 海伦是黑龙江的粮食大市,盛产大豆,海伦大豆曾经享誉全国。整个海伦市的各行各业,都与大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刘金涛的堂弟刘金龙,连续种植超过20年,这些年,刘金龙家流转了周边300多亩地,成立了专业的大豆合作社,是海伦周边的大豆种植大户。 但从2005年之后,种植大豆的效益,就进入了不稳定的周期,效益逐年递减,这两年,更是陷入了全面亏损的境地。刘金龙简单算了下账:2013年,种植大豆已经出现了亏损,每亩地亏损约100元。 可2014年大豆行情仍然低迷。原来每斤2.4元的大豆,只能卖到2.1元,每亩地亏损140元左右。这还得益于他拥有全套的农业机械,有规模效益。周边的小农户,这两年早已弃种大豆了,更普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到省外去打工。 海伦大豆为什么不行了?32岁的刘金龙并不茫然,他认为,进口每斤要比黑龙江的大豆便宜3角钱左右,这怎么能竞争得过人家? 大豆之乡的农民不愿意再种大豆,这种趋势,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几年前就注意到了。非但如此,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整个大豆产业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 根据协会的统计,黑龙江省日加工200吨的油脂加工厂有88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450万吨,但近年来实际利用率仅为10%左右,产业已经严重萎缩。而作为主产区的黑龙江省,省内超过一半的豆油、豆粕消费,来自省外进口转基因大豆,黑龙江省既是中国大豆主产区,同时又在向进口大豆销区转变。 王小语甚至悲观地认为:这种局面再不改变,过不了几年,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就不复存在了。而以大豆为鉴,黑龙江的玉米和大米产业也有忧虑。 在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看来,这些年,黑龙江的粮食,不止是大豆,包括玉米和大米,都遭遇了进口粮食的冲击。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之下,进口粮食越来越赢得了市场。去年,中国进口了8834万吨粮食,相当于黑龙江一省的粮食产量,传统的黑龙江北大仓,甚至是东北粮仓,正在与进口粮食正面交锋。 但这种不利的局面却短期内难以改变。陈永昌说,这些年来,黑龙江一直强烈呼吁对大豆等粮食提高进口关税,以保护本国的产业,但这些呼吁,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交易体系:失去的十年 大豆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的萧条,代表着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粮食加工产业的现状。 2003年,王小语还是黑龙江粮油集团的管理人员。大连大宗商品交易所设立,针对水稻品种要不要进入期货市场,王小语曾经陪同证监会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官员,在黑龙江各地调研和考察。 当时,黑龙江作为大豆、大米的主产区和重要产区,在期货市场已经慢了一步,沿海很多粮食加工企业,都设立了期货交割库。而粮食期货市场,对大宗农产品(行情,问诊)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那次调研并没有丝毫进展,在黑龙江设立期货市场、哪怕是设立期货市场交割库,也没有了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