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和以往一号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强调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同时,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文件破题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专家点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所所长叶兴庆: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制约,唯有通过改革来破题。“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首次大篇幅聚焦农村法治 挑战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文件破题文件提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见“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农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农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更需要用法律为改革保驾护航。” 纵深 为何频频锁定“三农” 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 这17个文件也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有过中断。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聚焦“三农”。 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断?对这一问题当时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一种认识: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后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 那么,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新华社 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密集关注“三农”工作。此前,一号文件有重点关注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改革议题,也有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农村科技等专业性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看来,今年“一号文件”涉及农村问题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而重点强调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亮点之一。“现在是从传统农业跨越到现代农业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势头,需要从政策上进行引导、规范,”他说,“同时,农业农村改革也有没到位的地方,需要做出一些指导规范。” 数读2015一号文件 5大板块 1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3 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5 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4 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5个“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