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天惠粮油 > 行业专题 >

国储高库存悬利剑 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 - 粮油市场报主办

时间:2015-02-09 11:35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点击:
国储,高库存,库存,利剑,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标题,国储国储高库存悬利剑 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

文章摘要:原标题:国储高库存悬利剑 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字号 中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经历了市场价格与政府指令性定价并存,到政府指令性定价,再到市场调节的演变过程。 1.牌价与市场价并存(1949年-1952年) 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商品..

  原标题:国储高库存悬“利剑” 农产品价改箭在弦上字号

  中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经历了市场价格与政府指令性定价并存,到政府指令性定价,再到市场调节的演变过程。

  1.牌价与市场价并存(1949年-1952年)

  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商品严重匮乏,在价格形成方面,实行牌价与市场价格并存,以牌价为主导。

  2.购统销制度(1953年-1985年)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定了在一个农业基础薄弱的国家里,“以农养工”高速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从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原来牌价与市场价并存的局面逐步为单一的计划价格所取代。1985年,在农业生产连年增长和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步放开的基础上,政府决定彻底改革实行了30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3.农产品价格双轨制(1985年-1991年)

  从1985年起,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快速推进,进一步放开农产品价格中的国家定价,对一些农产品运用国家指导价进行管理。粮食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我国开始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

  4.保护价与最低收购价(1992年至今)

  1992年,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格模式的需要,进行了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1998年-2003年,我国开展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2004年,我国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由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价格偏低,最低收购价已不能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开始纳入粮食生产中长期规划和粮食价格政策中。

  5.目标价格试点(2014年至今)

  2014年,根据中央的部署,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新疆进行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

  政府正为大量堆放在仓库里的棉花、白糖犯愁,高价从农民手中收来,而今价格降了不能亏本卖,且若把库存全往市场上抛,农产品价格显然面临崩盘危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国储尽管旨在保障农民利益,结果却落得“两不是”:一是价格僵化,农产品市场被扭曲;二是高库存带来库容紧张、财政困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多位农业相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农产品市场及高库存现状正倒逼其价格改革,包括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但走向市场化之路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应操之过急。

  高库存如“利剑”高悬

  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农产品高库存带来头疼的问题。

  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去年春播开始各地就向中央政府反映,有的地方表示原有的(某些农产品)库存已经满了,今年如果再有新的收购往里装,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收购进来的如果要销售出去,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产品要高,营销企业、加工企业就可能更愿意用国外进口的,导致国内库存不断地攀升。

  为鼓励农民种植战略农作物,中国政府一直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糖和大米。但这已导致中国的仓库爆满、走私肆虐和海外廉价进口农产品与日俱增。目前,中国囤积的棉花已占全世界的60%,国储白糖也高达600万吨左右。

  对此,万达期货研究员刘永华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的收储价格,基本是以糖厂成本加合理利润确定的,但在供给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收储价一般明显高于市场价,吸引了国产糖生产商、贸易企业、终端用糖企业甚至进口加工糖企业积极交储。

  “从正常储备功能看,维持三个月的消费量,也就是三四百万吨的储备规模比较合适,目前国储和地方储备,预计已经达到六七百万吨的水平,造成库容紧张,财政负担重等弊端,确有必要缩减储备规模。”刘永华说。

------分隔线----------------------------